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126195A(43)申请公布日2017.09.05(21)申请号201710318642.X(22)申请日2017.05.08(71)申请人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地址430073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大道9号(72)发明人余颖张垒胡蝶陈苏汪洪海王瑞春(74)专利代理机构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42102代理人胡建平(51)Int.Cl.A61B5/01(2006.01)A61B5/03(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3页(54)发明名称一种介入式探头(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介入探头本体,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设置球面导入端头,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上面开设探测空腔,探测空腔下部底面沿轴向开设定位槽,定位槽中安设第一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下方设置定位盲孔,定位盲孔中安设第二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后段呈管状,为装配连接端。本发明结构设置合理,便于装配,定位稳定。本发明在探测空腔底部设置定位槽,在定位槽的正下方且与探头本体轴线平行处设置有一定位盲孔,用于安放第二种传感元件,则可以在同一个探头中实现多参数的测量。本发明在装配连接端的前端上面与探测空腔的衔接处设置工艺槽,在保证探头功能结构的前提下,简化了加工工艺,降低对加工刀具的要求进而减少了生产成本。CN107126195ACN107126195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介入探头本体,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设置球面导入端头,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上面开设探测空腔,探测空腔下部底面沿轴向开设定位槽,定位槽中安设第一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前段下方设置定位盲孔,定位盲孔中安设第二传感元件,介入探头本体的后段呈管状,为装配连接端。2.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探测空腔前端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边沿,后端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前后段交接处。3.按权利要求2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在装配连接端的前端上面与探测空腔的衔接处设置工艺槽,工艺槽的深度与探测空腔的深度齐平。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槽设置在探测空腔底面的中间,呈长方形,前端延伸至探测空腔前端面,定位槽前端两侧设置过渡圆弧,定位槽后端通穿与装配连接端的内孔相连通,所述定位槽的深度大于第一传感元件的厚度。5.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入探头本体为圆柱形,所述的球面导入端头为半圆球面或小半圆球面。6.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盲孔沿介入探头本体轴向开设在探测本体前段下方,孔口与装配连接端的内孔相连通,孔底延伸至介入探头本体的前端边沿。7.按权利要求4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在定位槽的底部开设有通孔与定位盲孔相连通。8.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介入探头本体及球面导入端头材质为不锈钢、钛金属或高分子材料。9.按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式探头,其特征在于介入探头总体长度L1=4.4mm,外径D=1.4mm,其中,装配连接端内孔直径为1.2mm,长度L2=1.6mm;探测空腔的长度L3=2mm,宽度W1=1.04mm。2CN107126195A说明书1/3页一种介入式探头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介入式探头,属于介入式医疗器械领域。背景技术[0002]人体内压力和温度数据是临床上用于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重要参数。对这些参数的测量是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其中介入式测量方式具有测量精确、抗干扰强、持续监测等优点,能为病人病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指导。[0003]现有的介入式探头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采用光纤传感技术的探头,另一种是采用微电子传感技术的探头。其中,微电子传感探头是通过在介入探头上安放微电子压力、温度传感元件来实现测量,已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0004]微电子传感探头由介入探头和传感元件装配构成,由于介入探头和传感元件体积微小,在实际装配以及使用过程中,易于造成传感元件的定位不牢和位移。为此,探头制作装配过程中常常需要不断调整传感元件的位置,制作装配的工艺难度很高,效率低下,而且制作装配过程中,传感元件的位移可能会导致探头成品的性能不良。[0005]中国专利201510630654.7公开了一种植入式监测探头,其探头中部附近设有凹槽用于安放压力传感元件,前端装配有温度传感元件,但该探头没有用于固定传感元件的装配限位结构,传感元件仅通过导线的支持力实现定位,并不能稳固定位传感元件,在后续工艺中传感元件容易发生移位;另外,由于缺乏稳固定位的结构,在实际装配操作过程中,必须保证一次性将传感元件对准放正,否则就需在极微细的空间中反复调整引线和传感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