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9922018A(43)申请公布日2019.06.21(21)申请号201910329905.6(22)申请日2019.04.23(71)申请人四川众为创通科技有限公司地址610000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百草路898号成都智能信息产业园7层708、709、710室(72)发明人张波牛中乾陈波(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行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1220代理人林菲菲(51)Int.Cl.H04L25/03(2006.01)H04L1/00(2006.01)H04B1/1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该系统包括太赫兹天线、太赫兹射频前端、中频电路和基带电路;所述基带电路包括N路ADC;所述太赫兹天线将检测信号接收至太赫兹射频前端进行混频,混频后的中频信号进入中频电路分成N路信号,每一路信号经由各自的ADC分别进行处理;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本发明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太赫兹信道的频谱资源,在同样ADC采样率的情况下,可实时盲检测带宽为普通接收机的N倍,同时也大大提高了频谱资源的使用效率,且能够对镜像频率进行有效的抑制。CN109922018ACN109922018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包括太赫兹天线、太赫兹射频前端、中频电路和基带电路;所述基带电路包括N路ADC;所述太赫兹天线将检测信号接收至太赫兹射频前端进行混频,混频后的中频信号进入中频电路分成N路信号,每一路信号经由各自的ADC分别进行处理;其中,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频电路包括中频放大器、滤波器和多工器;其中,混频后的中频信号经过中频放大器进行放大之后,再通过滤波器滤波,滤波之后的信号经多工器分为N路信号,一路直接进入ADC进行解调处理,其他N-1路经由各自的中频混频器变频后再进入各自的ADC分别进行解调处理。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波器为低通滤波器,所述中频放大器为低噪声放大器。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太赫兹射频前端包括太赫兹分谐波混频器。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由50MHz晶振信号经过锁相环电路,产生毫米波信号为中频混频器提供本振驱动;50MHz晶振信号经过锁相介质振荡器与太赫兹倍频链路,产生太赫兹信号为太赫兹分谐波混频器提供本振驱动。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由多工器产生的N路信号在进行解调和变频之前还需进行滤波处理。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中频电路中,N-1路信号进行变频之前进行高通滤波处理,N路信号进入ADC进行解调之前进行低通滤波处理。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信号进行混频之前还对镜像频段信号进行滤波处理。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太赫兹设备前端采用太赫兹带通滤波器,太赫兹天线将检测信号接收至太赫兹带通滤波器,对镜像频段信号进行滤除,滤除镜像频段信号后的信号再进行混频处理。2CN109922018A说明书1/4页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太赫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太赫兹超宽带信号盲检测系统。背景技术[0002]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用户对无线数据通信业务需求的日益增多,无线通信系统所面临的电磁环境变得愈加复杂,在同一信道中同时存在多路不同调制方式的信号,各信号的频谱彼此重叠干扰,严重影响了通信系统的正常运作。[0003]在民用领域中,通信信号的调制方式识别技术同样扮演着必不可少的重要角色。无线电监管部门通过检测、计算待识别信号的发射时间、发射频率、信号能量、信号带宽等特征,达到监听信号、定位非法信号源或干扰源的目的;为了适配未来通信调制方式多样化、空间电磁环境多种信号共存的趋势,同时为了满足未来面向公共的动态电磁监管、分配和使用,实现面向公共无线网络质量监测,必须对电磁频谱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管理。[0004]随着人们对无线通信技术的不断研究,以及人们对无线通信业务需求的不断增大,使得信号频率逐步提高,调制种类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各种加密技术及编码方式的研发和使用,使得人工识别的方法无法客观、实时、准确的做出判断,已远远不能满足在公共电磁监管及商用等领域中日益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