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5368020A(43)申请公布日2016.03.02(21)申请号201510538153.6(22)申请日2015.08.28(71)申请人大禹节水(天津)有限公司地址301712天津市武清区京滨工业园民旺道10号(72)发明人李娇张学双冯厚军张超奇(51)Int.Cl.C08L67/04(2006.01)C08L29/04(2006.01)C08K9/04(2006.01)C08K3/34(2006.01)C08K5/52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54)发明名称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57)摘要一种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为:聚乳酸25%-50%、聚己内酯25-50%、聚乙二醇15%-25%、滑石粉5%-10%、增塑剂0.1%-2%。选用聚乳酸作为主要原料,聚乳酸作为一种生物可降解材料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能够最终降解为水和二氧化碳,杜绝了不可降解聚乙烯膜对环境的破坏。通过聚乙二醇的引入有效降低聚乳酸的玻璃化温度,改善其加工性能,克服脆性断裂,提高其韧性,加快降解速率;同时有效的改善了材料的疏水性,使得地膜表面具有亲水性,膜上水滴及膜下的水蒸气形成的水滴可以可平铺在膜上,顺着膜表面滑下,杜绝了膜上膜下水滴凸镜的形成,进而起到防止滴灌带灼伤的效果。CN105368020ACN10536802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其特征在于,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为:聚乳酸25%-50%、聚己内酯25-50%、聚乙二醇15%-25%、滑石粉5%-10%、增塑剂0.1%-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其特征在于:聚乳酸为吹塑级聚乳酸。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其特征在于:聚已内酯为分子量为500-2000。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其特征在于:聚乙二醇的分子量为800-400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其特征在于:滑石粉已由聚氨酯树脂乳液进行过表面处理。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其特征在于:增塑剂为亚磷酸三苯酯。2CN105368020A说明书1/3页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土壤灌溉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背景技术[0002]膜下滴灌技术作为地膜栽培技术的深化是集覆膜技术与滴灌技术两者优点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灌溉技术。据目前农户使用情况来看,现今常用的地膜材料大多为疏水性材料,它使得在地膜上下表面的小水珠,无法自由滑落,在阳光照射下形成凸透镜,阳光聚交后,当聚交中心点恰巧落在膜下的滴灌带上时,形成局部高温,将滴灌带面灼伤熔化,影响其正常使用。另一方面,今使用的普通农用地膜多采用不可降解的聚乙烯薄膜或聚丙烯薄膜,它的不可降解性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它作为一种白色污染对环境影响较为恶劣,另一方面土地中它的存在也对耕地的可持续利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0003]为了解决滴灌带防灼伤这一技术问题,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也做了一些贡献。一般采用内添及外涂两种改性方法对塑料膜进行改性达到防水滴聚焦的效果,内添加法是将防雾滴剂与树脂相混炼制膜,这样膜的内部和表面都含有许多防雾滴剂分子,使膜面具有防雾滴性;外涂法即在塑料膜的表面涂上含有防雾滴剂的涂层。然内添加法用的防雾滴剂需与树脂的具有相容性及耐高温性等限制了它的使用;而外涂法过程繁琐,也可能产生表面固定不牢等缺点。[0004]为了解决地膜不可降解性,国内外的研究学者也做了一些贡献。现有可降解地膜主要包括:聚乙烯膜改性型地膜、淀粉添加型降解地膜、植物纤维地膜等。其中,聚乙烯膜改性型地膜主要通过在聚乙烯膜主料中添加生物可降解母料来实现的,其主原料仍为不可降解的聚乙烯材料未能从根本上达到完全可降解;淀粉添加型降解地膜的强度、拉伸性、透光性均较差,且降解时间难以控制,存在未到破膜期就降解破碎的问题和不完全降解的问题;纸地膜或麻地膜存在强度低、抗风雨能力差、易破碎、不适宜机械铺膜的问题。因此,现有的降解地膜产品普遍存在缺陷,难以被农民广泛接受。[0005]发明内容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0006]本发明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的防滴灌带灼伤用可降解地膜,各原料按重量百分比为:聚乳酸25%-50%、聚己内酯25-50%、聚乙二醇15%-25%、滑石粉5%-10%、增塑剂0.1%-2%。[0007]本发明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所述的聚乳酸为吹塑级聚乳酸。[0008]所述的聚已内酯为分子量为500-2000。[0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