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精心预设生成精彩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是一个舞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用来比喻语文课堂教学也很有道理,因为课堂的精彩,离不开课堂外的苦心挖掘和钻研。有人说“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提高,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矛盾的统一体。这很有道理,在语文教学中,审视教学资源,弹性设计教学,进而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在感悟、积累、运用的动态过程中,在准确把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同时,实现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和谐共振。从这个意义上讲,预设和生成同等重要。新课程非常关注并提倡课堂动态生成,如果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收获,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如果说传统课堂把处理好预没外的情况看成一种“教育智慧”,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认真理解预设和生成的关系,构建和谐而精彩的语文课堂。根据我对二者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实践中的反思,浅略谈一谈在教学中怎样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渗入挖掘,精心预设。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前提,所以,课前,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情况,挖掘各种教学资源,精心预设。“预设”是指教师面对教材、面对学生应考虑学什么与怎样学最有效的基本定位和假设路径,包含教学理念及在理念引领下的具体教学的操作策略,它具有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动学习并有机整合学习目标的“理想意图”和操作策略。根据这一定义,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挖掘教材。就是课前备课,要对教材进行比较深入的、有个性的解读。2、挖掘教学资源。就是围绕课堂,凡是有利于教材解读、学生情感调动、课堂学习等各方面的资源课前备课时都要综合运用。3、预设学生情况。学生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而每个人的知识经验、认知水平等皆不相同,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并预测可能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并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4、预设文本的情感点。文本为作者创造,其中自然也就有着作者的情感。而这蕴含在文本中的作者的情感,学生自然也能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感受到,甚至形成共鸣。因此教师在预设的时候,就要关注文本的情感点,对文章的“动情点”要进行细致深入地挖掘,预测学生可能会有哪些情感的迸发,面对这样的情感我们又应如何对待。课堂教学的预设方面有很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管从哪个方面入手,我们都必须关注两个基本点:一个就是学生,一个是文本。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文本。并给自己预留一个可以自由支配的弹性空间,让自己能够很有把握的接受并进行课堂生成。二、预约“意外”,“生成”精彩。应该说,有了精心的准备,“生成”精彩是很自然的事,其实不然,因为语文课堂上经常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因素,这也是语文课堂的魅力所在,这就需要教师凭借教学机智去艺术性地应对。著名教授叶澜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从容面对精彩的生成。1、在希望中生成。在学习郭沫若的《雷电颂》这一课时,涉及的内容比较多,如屈原生活的时代、他的经历、郭沫若写作的背景、戏剧的有关知识等,没有充分的准备,很难用一个课时完成,我先让学生查找关于战国和抗日战争时期的背景资料,了解屈原和郭沫若的经历及思想。上课后,我先用十分钟交流了资料,并进行了检查,然后用十分钟读课文。师:战国后期的楚国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有何相同之处?生:都是国难当头。生:都受到了外来敌人的入侵。师:各色人等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师:战国?生:国君昏庸无能,奸臣当道。生:有爱国的人,如屈原。师:根据我们的了解,哪一种势力更大?生齐:爱国者。师:确实,清醒者不多。抗日战争时期呢?生: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消极抗日。生:有以汪精卫为首的卖国贼。生:有积极抗日的,如共产党、积极进步人士。师:哪一种势力更大?学生说法不一,我适当补充了一点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认识到当时情况的复杂性。师:屈原和郭沫若有没有共同点?生:都爱国。师:屈原当然更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千百年来,他一直是中国人心目中爱国者的典型。师:屈原为什么会自杀?生:对时势不满。生:得不到重用。生:对当时的黑暗绝望。师:“绝望”一词用的好,外敌入侵,国人蒙受愚昧,奸臣当道,国君听信谗言,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众人皆醉我独醒”是很痛苦的,他没有抗争吗?生:抗争了,但太孤独,作用不大。师:是啊,这篇文章就是郭沫若根据屈原的心声发出的谴责和召唤,这是屈原面对黑暗的抗争和呐喊。我们就是“屈原”,让我们站在这个伟大的爱国者的角度,来发出我们内心的呼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