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8612171A(43)申请公布日2018.10.02(21)申请号201810291465.5(22)申请日2018.03.30(71)申请人嘉兴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314050浙江省嘉兴市中环南路318号(72)发明人黄屹于搏海王贤萍解明利林德高孙烨楼诚(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华进联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50代理人李丽华(51)Int.Cl.E03F1/00(2006.01)E01C1/0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57)摘要本发明涉及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所述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用于包括建筑和道路的区域,包括生态传输设施以及雨水湿地,所述生态传输设施设置于所述建筑周围,所述生态传输设施的标高大于所述雨水湿地的标高且小于所述道路的标高;所述雨水湿地及/或所述生态传输设施接收所述道路汇流的雨水;及/或,所述生态传输设施将接收的雨水汇流至所述雨水湿地。本发明所述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用于包括建筑和道路的区域,不仅可以实现雨水的下渗处理和自然排放,还能实现雨水的净化、储存和生态循环利用,节约了水资源且基本杜绝了雨污混接问题,同时还减少灰色设施的建设,降低基础设施建设和养护的成本。CN108612171ACN108612171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用于包括建筑和道路的区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态传输设施以及雨水湿地,所述生态传输设施设置于所述建筑周围,所述生态传输设施的标高大于所述雨水湿地的标高且小于所述道路的标高;所述雨水湿地及/或所述生态传输设施接收所述道路汇流的雨水;及/或,所述生态传输设施将接收的雨水汇流至所述雨水湿地。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下方设置有连通所述生态传输设施的排水设施。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道路具有连通所述建筑的出入口,所述排水设施设置在所述出入口下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区域内还包括硬化空地,所述排水设施设置在所述硬化空地下方。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设施为排水沟或管道。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与所述生态传输设施之间设置有至少一雨水管道,雨水通过所述雨水管道进入所述生态传输设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传输设施为生态草沟、旱溪、卵石沟、下沉式绿地中的至少一种。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雨水回用系统,用于回用所述雨水湿地中的雨水。2CN108612171A说明书1/4页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建筑与小区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背景技术[0002]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在汛期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内涝,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建筑与小区是城市雨水排水系统的起端,占据了城市近70%的面积。在建筑与小区的的开发建设中,对原有下垫面进行了改造,增加了场地的不透水面积,降低了场地对雨水的渗透和吸纳能力,使区域内径流总量和洪峰流量增加。同时改变了场地原有的自然排水方式,采用管道快速排放,使洪峰流量增加,洪峰出现时间提前,这些都使得建筑与小区的开发建设成为了城市内涝频繁发生的一大诱因。[0003]另外,城市地表径流污染是仅次于农业污染的第二大面源污染,城市地表雨水径流中含有悬浮物质、有机物、重金属、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质。建筑与小区在城市中占比面积最大,研究表明,小区屋面雨水径流中的主要污染物是悬浮物和有机污染物,其中初期雨水中的COD最高可达300mg/L,SS浓度最高可达500mg/L,远高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对Ⅴ类水的水质要求。[0004]我国是水资源较为贫乏的国家,地下水超采严重,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地面硬化率的增加使得雨水对地下水的补充被阻隔,路面及周边小区的雨水从城市雨污水管网白白流走,浪费了大量宝贵的雨水资源,因此,实现雨水的综合利用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目前在建筑与小区的设计中,通常场地设计时主要考虑交通、建筑和景观设计,较少考虑雨水的生态自然排放。绿地设计时也以景观为主,并未充分利用有效的绿化空间,以实现雨水的就地入渗、径流排放以及生态功能;场地排水设计以雨水管道等灰色基础设施为主,目的是将雨水快速排放,不仅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成本较高,而且使区域内涝更易发生,也未充分利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