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政治新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江苏省如皋市第一中学石素红226500高中新课程在江苏省实施整六年了,如何在实践中理解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始终是老师们思考的中心话题。江苏省教研室杜文艳老师在“江苏省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实施情况交流”一文中谈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什么是理念?理念是理论化的指导思想,是一种追求。课程理念是对课程理想的追求,也是研制课程标准的哲学思考。为什么要首先提出和强调课程理念呢?因为它是我们实施好新课程、搞好思想政治课教学首先要明确的指导思想,它集中反映了我们学科的特点和要求,是我们政治学科的灵魂。所以,课程理念是我们努力追求的方向,也是评价我们思想政治课教学水平的最高标尺。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主要有五大理念: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从课程性质而言,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承载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的德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与一个国家所倡导的意识形态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受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价值观支配和影响。因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新课程首先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旨的教育,这一点与旧课程是一致的。同时,新课程更注重体现时代性: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形势,经济成分多元化、社会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分化和细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给人们思想观念带来了多重影响,思想政治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新课程与时俱进地充实和调整了教学内容,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相统一,吸收了理论研究的新成果,联系现实,以加强思想政治方向引导的有效性。例:其他教材都是一标多本,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一标一本,且成立了编写指导委员会,负责把关,田心铭是主任。同时吸收了许多高校的教授学者参与编写,他们研究和了解学术前沿,思想比较解放,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新的理论成果的体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二:加强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导与注重学生成长的特点相结合。新课标明确提出,思想政治课必须“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和高中学生成长的需要”,“重视高中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针对其思想活动的多变性、可塑性等特点”,采用科学的方式帮助他们认同正确的价值标准,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从而“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这实际上是思想政治新课程力求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价值观。(国家需要和学生个体成长的需要)例:教材创设的丰富多彩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探究活动,新课程强调的三维课程目标有机统一的要求等都是关注学生发展的体现。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三: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新课程力求突破以往政治课偏重政治说教、政治阐释的局限,注意纠正中学政治课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倾向。新课程体现了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注,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例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教材用学生熟悉的银行信用卡说明信用卡的功能;用学生能感受到的气候、时间、地域、政策、生产条件等因素来说明供求对价格的影响;用“金价涨了,以后再买金项链吧;大米涨了,也得买”来说明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是不同的。用这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事实说明道理,不仅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效果。再如,高中政治新课程设计有四门必修课和六门选修课模块,课程模块设置都能够很好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都是用“生活”来描述,把课堂教学的过程当作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内容更是学生关注的和他们有着密切联系的问题,既体现了高中政治课程作为德育课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特有的价值。“回归生活”是这次课程改革中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这也意味着,在以往的中小学教育和课程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弊端——那就是教育与课程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实际生活。“回归生活”是课程把生活作为本源,以生活为本;课程是为了生活而设立的,是为了促进人的美好生活。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中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常识等等,都是从生活中来的,它们既不是神喻,也不是人们凭空构架、制造出来的,它们都是出于生活的需要而产生,是为社会生活服务的。思想政治新课程的理念之四: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新课程明确提出指出“课堂的知识教学要与课外的实践活动结合进行”,教师“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社会服务,以及引导学生搜集名言、谚语、格言,举办展览、壁报,观看电影、电视、录像等活动,并安排高年级学生撰写小论文、调查报告、总结等”。这有利于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