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10)授权公告号CN105048079B(45)授权公告日2018.05.15(21)申请号201510342620.8(51)Int.Cl.(22)申请日2015.06.18H01Q1/38(2006.01)(65)同一申请的已公布的文献号审查员韩雪莲申请公布号CN105048079A(43)申请公布日2015.11.11(73)专利权人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地址528300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大良街道办广东顺德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国际联合研究院(72)发明人陈浩刘菊华(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代理人林丽明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6页(54)发明名称一种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57)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包括微带天线、支撑微带天线的介质基片以及位于天线中心点处的同轴馈电点;微带天线包括位于介质基片上下表面的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以及连接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第一、二、三短路壁,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尺寸相同,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呈相互正对和平行的关系,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上分别开设有平行的第一、二缝隙,同轴馈电点到第一、二缝隙的垂直距离相等,第一、二缝隙还与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一、二、三短路壁的高度与介质基片的厚度相等;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之间的三个侧面分别连接有第一、二、三短路壁,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第四个侧面呈开放状态。CN105048079BCN105048079B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其特征在于,是一种同轴馈电天线,包括微带天线、支撑微带天线的介质基片以及位于天线中心点处的同轴馈电点;所述微带天线包括位于介质基片上下表面的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以及连接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第一、二、三短路壁,所述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尺寸相同,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呈相互正对和平行的关系,所述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上分别开设有平行的第一、二缝隙,第一、二缝隙位于同轴馈电点的两侧,且同轴馈电点到第一、二缝隙的垂直距离相等,所述第一、二缝隙还与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宽度方向平行,第一、二、三短路壁的高度与介质基片的厚度相等;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之间的三个侧面分别连接有第一、二、三短路壁,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第四个侧面呈开放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三短路壁为金属铜导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片为介电常数为2.2,厚度h=3.1mm的介质基片。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基片为长方体,其横截面为矩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其特征在于,第一、二金属矩形贴片的金属为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二缝隙为长宽相等的矩形缝隙。2CN105048079B说明书1/4页一种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天线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全向性圆极化平面天线;该天线是毫米波天线,工作频率为5GHz,在垂直平面内的辐射方向图为全向性,且其极化方式为圆极化。背景技术[0002]随着现代无线通信的发展,对天线的要求及性能也越来越高,圆极化就是其中重要的指标参数之一。圆极化天线具有如下重要的性质:1、圆极化波由两正交等幅,相位相差90度的线极化波合成,因此可以接收任意极化方向的辐射来波,避免接收的盲点;2、圆极化天线有左旋极化及右旋极化之分,某一旋向极化的天线只能接收同一旋向的来波,因此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3、圆极化波入射到对称对象(如平面,球面)时,旋向逆转,故能有效抑制多径反射和干扰。由于上述的特点,圆极化技术广泛应用于基站广播、GPS、雷达探测等领域。因此,良好的圆极化性能具有重大的研究意义。目前常用的天线圆极化技术包括:单馈法、多馈法以及多元法。而全向性圆极化是近年来逐渐兴起的研究热点,目前已涉及的研究端射圆极化的文献主要有:[0003]【1】R.M.Cox.andW.E.Rupp“.Circularlypolarizedphasedarrayantennaelement.”IEEETrans.AntennasPropag.vol.18.no6,pp.804-807.Nov.1970[0004]【2】H.Nakano,S.Okuzawa,K.Ohishi,andJ.Yamauchi“,Acurlantenna,”IEEETrans.AntennasPropag.,vol.41,no.1,pp.1570-1575,Nov.1993.[0005]【3】R.Li,V.F.Fu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