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如何看待学生写作中的真情实感问题 有资料写到:就“战胜脆弱”这一话题为文,25份答卷中,有22份写到自己家境贫寒,自己是如何战胜这一切的。甚至有的同学为了使文章能够打动阅卷教师,不惜让自己的父母伤残或去世。 在这里我们没必要去了解资料的真实性究竟有多少,但就里面所反映的问题,足以让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深思。是什么原因使写作走入误区。为什么我们从很多学生的作文中找不到文章的灵魂:真情实感?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结合网络研修学习和平时的教学,我谈一谈自己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各位同行指正。 学生写作没有积极性。 我们知道,积极主动的行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得多。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被抹杀了。写作就变得很被动,你还指望文中有真情实感?即便有,那也是“星星点灯”。 ㈠、作文训练费时费劲,在时间紧俏的情况下,学生不愿意去写,但又不得不写。强迫之下,必然是胡编乱造,当然就缺少真情实感。 ㈡、为了应试,教师教学生写作捷径:拼凑,圈文背诵等。 出发点是好的,省时省事,考试中不会丢掉太多的分。这样,在应试的诱导之下,大部分学生想,只要能的高分就行,管它有没有真情实感。如此,他们发现,这种方法挺好的,反正我有不会去当作家,自然主动写作的兴趣降低,没有积极性。学生对自己的写作连一点点激情都没有,文章何来真情实感? 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不够。 所谓真情实感即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情感从生活中来,自然、社会、人生都是写作的沃土。所以要获得实感,根本的经验就是去实感生活。我们教育学生多面向社会,多关注生活,要以饱满的感情去观察和对待周围的客观事物,去建立感情,再将这种感情融进写作中,这样就不愁文章没有情感没有感染力了。除了感知生活外,还要深入地思考生活,使生活情感化。 但是,放眼看现实,在近似残酷的应试选拔面前,我们的学生有几个能坦然地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中去。他们的眼睛始终盯在课本上,早起晚睡,匆匆忙忙。家到学校,学校到家,如此往复。好不容易到了周末或假期,该有机会了吧﹗可是为了不输给其他同学,有的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他们有机会、有心情、有时间去感受生活、自然、社会吗?如果说有感受,一个字:苦。很多学生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应付就成了他们的心态(这是针对大部分的学生而言),你还指望文中有真情实感? 年龄的限制,阅历的浅薄,对生活的感悟不够,所以,学生的写作中缺少真情实感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了。 故学生的作文中缺少真情实感,不能全归咎于学生。我们还要去关注造成这个结果的客观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