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医疗损害的民事责任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在审判实践中存有较多的疑难问题,一直是民事审判工作中的难点问题。面对当前处理医疗纠纷的主要实体法依据的不统一及滞后性,应从医疗损害赔偿关系的法律性质着手,认识到这种关系本质上是民事法律关系。对于医疗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理所当然。面对法律和行政法规适用结果的差异,应“就高不就低”,无论是医疗事故损害赔偿,或其他医疗纠纷损害赔偿,均可适用《民法通则》、《合同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合法权益。而冲突根本的解决途径,在于完成统一立法。本文拟从法律思维与法律解释的视角出发,对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在民事责任和法律适用两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现行法律框架内以及遵循法律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法律理解与适用的法意诠释。另外,我国也应加快对医疗损害赔偿的立法的完善。【关键词】医疗损害民事责任法律适用前言(一)本选题研究的背景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医患纠纷的矛盾日益成为被经常议论的话题,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它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存在于我们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也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全面认识它、重视它。这一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社会、经济等背景,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它的彻底解决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一起努力,在较长的一段时期内循序渐进地完成。具体到司法实践领域里,这一问题又集中体现于患者与医疗机构的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中。近年来,法院审理的大量医患类纠纷案件均是因为医疗过程中的损害事件而引发,医疗纠纷案件已成为目前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要认真研究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就要先了解该类案件的历史和现状,以及该类案件在司法实践中面临的问题,然后才能提出构思予以解决。此类纠纷案件大多是患者认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务工作者的医疗行为不当,造成了自己身体上的损害,要求赔偿从而发生纠纷。《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施行后,各地法院受理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普遍在呈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医疗损害赔偿纠纷都寻找司法救济的途径解决。(二)本选题研究的意义由于我国法治本身的局限性、立法的滞后性以及医疗行为本身的特殊性,法院在审理该类案件时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导致司法实践中观念认识上的差异和法律适用上的混乱,相同性质的案件在不同法院审理中常出现差别很大或完全相反的判决结果。面对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大量存在的客观事实,本文拟从审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存在的若干问题入手,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一阐述,予以分析,从而提出自己在法律意义上的思考,旨在通过对该类纠纷中所涉及到的医患双方的民事责任和责任构成、归责原则以及在处理该类纠纷时如何正确适用法律法规等问题的剖析,试图为实践中顺利的解决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提供一种理论上的参考,期望从一个更加公平、合理的角度去阐明医患双方在处理该种损害赔偿纠纷时所应保持的理性。(三)文献综述1.国外文献综述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本世纪70年代以来,医疗损害事件大量涌现,医患矛盾日渐突出,大批案件接踵而至,对该类案件中所反映出来的医疗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进行理论上的探讨和研究,已成为世界各国民法上的一大热点。其中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自本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判例和学界在医疗害赔偿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研究,以我妻荣、加藤一郎、森岛昭夫等为代表的学者和教授们提出了若干颇具影响力的理论和法理,并被日本最高裁判所采纳,完成了该领域内对传统侵权法理论的重构,并相对完善的解决了司法实务中的一系列难题。2.国内文献综述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这一矛盾被医疗、福利制度掩盖起来。只是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医疗机构的逐步市场化,尤其是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加强、患者权利意识的提高,由此引起的诉讼大量出现,加之我国相关的法律尚不健全,调整医患关系的主要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与现实的矛盾日渐明显,才使得医疗损害赔偿领域的矛盾和问题凸现出来,学术理论界才开始对这一问题进行相关探讨和研究。因此,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对医疗损害赔偿相关理论问题的研究与德国、日本等国家的研究状况相比,时间较短,理论上也不是很成熟。目前我国大陆地区探讨医疗损害和医疗过失的相关问题的文章日渐增多,但系统研究医疗损害赔偿理论和实践的专著却并不多。大陆近几年来系统研究医疗损害赔偿理论的学者和专著主要是梁慧星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人民法院报2005出版),夏芸所著的《医疗事故赔偿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而这两部专著在理论上又主要是借鉴了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理论研究成果。此外还有台湾学者黄丁全所著的《医事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但以上资料更多的是对于日本和台湾理论研究成果的介绍,对于国内近年出现的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相关案例及其所反映出来的理论瓶颈,并未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理论方案。然而由于大陆地区资料的获取受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