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5342577A(43)申请公布日2016.02.24(21)申请号201510798402.5(22)申请日2015.11.19(71)申请人华蓥市双河第四初级中学地址638600四川省广安市华蓥市渠水路130号(72)发明人何娟(74)专利代理机构成都弘毅天承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51230代理人晏辉(51)Int.Cl.A61B5/01(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包括:测量端和显示端,测量端由温度传感器固定片、固定在温度传感器固定片上的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温度传感器固定片两侧的固定带构成,显示端由壳体、固定在壳体内的处理器、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屏和蜂鸣器、固定在壳体两侧的手腕带构成,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处理器连接,显示屏和蜂鸣器分别与处理器连接。本发明测量方便,具有较好的新奇感,儿童适应性好,测量的温度准确,可实时显示温度并报警。CN105342577ACN105342577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测量端和显示端,测量端由温度传感器固定片、固定在温度传感器固定片上的温度传感器、固定在温度传感器固定片两侧的固定带构成,显示端由壳体、固定在壳体内的处理器、设置在壳体上的显示屏和蜂鸣器、固定在壳体两侧的手腕带构成,所述温度传感器通过数据线与处理器连接,显示屏和蜂鸣器分别与处理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带整体为硅胶带,硅胶带中段设置有一段弹性带,两条固定带的自由端分别设置配合的粘扣。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温度传感器固定片为椭圆形的硅胶片,硅胶片中部区域具有凹槽,温度传感器固定在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线中间设置连接头。2CN105342577A说明书1/4页一种体温监测智能穿戴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体温实时监测装置。背景技术[0002]发烧时,需要经常测量体温,以便对症治疗,现有医院测量体温时,大都还是采用水银温度计,这是因为水银温度计比较精确。但测量比较麻烦,特别是针对小孩测量时,由于小孩不配合,导致温度难测或乱动导致测量不准。[0003]现在,一些红外温度计测量比较方便,只需要对准耳廓或额头就能测出温度,但红外温度计的测量精度不高,误差在1°左右,无法满足医疗使用。[0004]而且,不管是水银温度计还是红外温度计,都需要医护人员定时测量,导致非常不方便,而且不能即时掌握温度变化。[0005]“穿戴式智能设备”是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如眼镜、手套、手表、服饰及鞋等。[0006]而广义的穿戴式智能设备包括功能全、尺寸大、可不依赖智能手机实现完整或者部分的功能,例如智能手表或智能眼镜等,以及只专注于某一类应用功能,需要和其它设备如智能手机配合使用,如各类进行体征监测的智能手环、智能首饰等。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变迁,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与应用热点也在不断的变化。[0007]穿戴式技术在国际计算机学术界和工业界一直都备受关注,只不过由于造价成本高和技术复杂,很多相关设备仅仅停留在概念领域。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步和高性能低功耗处理芯片的推出等,部分穿戴式设备已经从概念化走向商用化,新式穿戴式设备不断传出,谷歌、苹果、微软、索尼、奥林巴斯、摩托罗拉等诸多科技公司也都开始在这个全新的领域深入探索。[0008]穿戴式智能设备拥有多年的发展历史,思想和雏形在20世纪60年代即已出现,而具备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形态的设备则于70-80年代出现,史蒂夫·曼基于Apple-II6502型计算机研制的可穿戴计算机原型即是其中的代表。随着计算机标准化软硬件以及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可穿戴式智能设备的形态开始变得多样化,逐渐在工业、医疗、军事、教育、娱乐等诸多领域表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0009]在学术科研层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卡耐基梅隆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工程学院以及韩国科学技术院等研究机构均有专门的实验室或研究组专注于可穿戴智能设备的研究,拥有多项创新性的专利与技术。而中国学者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展可穿戴智能设备研究。在机构与相关活动领域,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成立了可穿戴IT技术委员会,并在多个学术期刊设立了可穿戴计算的专栏。国际性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学术会议IEEEISWC自1997年首次召开以来,已举办了18届。[0010]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