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北京大学教授、教育部新课标修订小组召集人温儒敏在一次课程改革专题讲学中说:新课程实施已几年了,但现在的中小学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部分老师在平时教学中又回到了习惯的老路上去,教师教得无味,学生学得无趣,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靠课后“练”来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缺乏策略,成为教与学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些现象也引起了我们学校老师的一些思考。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地、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因此,语文课堂教学要达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改变教师教学方式、方法,使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能有效引起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这是许多专家、学者和广大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问题,更是每一个小学语文老师应当思考的问题。老师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讲座的主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思考》 思考之一: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哪些问题? 教学的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就是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的现象。 1、教学活动的形式化:合作学习的低效,缺乏思维的力度。 教学环节千篇一律或人云亦云;为合作而合作,为讨论而讨论;无密度,信息量小;启发式成了问答式、填空式、操作式,缺乏思维的力度。 没有有效的“思考”,教学肤浅化,只做平面运动。“有效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勤于思考,让学生自主思考。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没有思考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我们的课堂训练,偏重的却是“操作性学习”,(做题)这是用记忆代替思考,对学生来说,记忆的负担重了,而思考的负担却很轻。 我们的课堂中存在漂浮现象: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读书活动,不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忙着让学生讨论、交流、谈感悟,引导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追求形式的热闹,追求课堂教学表面的“顺”,而我们都知道“顺”的课绝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好课,因为,课堂中学生的所有情况我们怎么都能考虑到并预设好呢? 2、教学内容的异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的特有价值没有被充分的挖掘出来。 3、预设和生成的冲突:预设过度,以教为中心;生成过度,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 上课就是完成教案、贯彻教案,假自主、假提问;还有什么不懂?答不到老师需要的问题上来就是不行;上课脚踩西瓜皮,无明确的教学目标。 4、用外在手段创造虚假情境:动画、影片、多媒体,唱、演、煸情。 5、过分注重“技术”而忽视“内容”:教学中,特别是公开教学,我们的教学有时过分地注重了技术,即:开课的技巧、过渡的巧妙、板书的凝练、时间的调控等。忽视了教学本身的真正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正因为这一点,现在提倡上好家常课,为了学生的需要,课堂教学内容可以随时调整,一切从实际出发。 思考之二:什么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有效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贯彻着一个非常清晰的改革逻辑,即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当前,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有效”已成为课程改革领域里出现频率最高的热点话题,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有效教学理念 学习理论经历了行为主义到认知主义再到建构主义的演变过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是将刺激与反应联结在一起,这种刺激不是由已知的刺激所激发产生的行为,而是将反应与强化看成一个整体。它把教师放在主导地位,强调知识传授,认为学生的任务就是要消化、理解老师讲授的内容,把学生当作灌输的对象、外部刺激的接受器、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忽视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与行为主义不同的是,认知主义者重视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强调学习者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作用,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事物及其特征,使外部的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发展了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与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建构主义更强调学习者的主观认识,虽然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人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或解释现实;而且更加重视建立有利于学习者主动探索知识的情景,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建构主义使用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