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6678837A(43)申请公布日2017.05.17(21)申请号201510747543.4(22)申请日2015.11.06(71)申请人江苏大信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4200江苏省无锡市宜兴环科园绿园路501号(72)发明人董小平莫立勤欧伟强魏桃周金花(74)专利代理机构宜兴市天宇知识产权事务所(普通合伙)32208代理人丁骞(51)Int.Cl.F23G7/06(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它由蓄热砖组成,所述蓄热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为长方体,在所述砖体正面均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为圆锥台孔,在所述砖体正面每平方分米上设有5-6个通孔。本发明在砖体单位面积上孔数设置合理,确保废气接触炉膛的高温区域,提高焚烧效果。CN106678837ACN106678837A权利要求书1/1页1.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其特征在于:它由蓄热砖(1)组成,所述蓄热砖(1)包括砖体(2),所述砖体(2)为长方体,在所述砖体(2)正面均匀设有通孔(3),所述通孔(3)为圆锥台孔,在所述砖体(2)正面每平方分米上设有5-6个通孔(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2)正面的大小为300mm×200mm,在300mm×200mm的砖体(2)正面上共均匀设置33个通孔(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通孔(3)的最大孔直径为27.5mm,最小孔直径为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2)的厚度为150m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其特征在于:所述砖体(2)为高铝砖体。2CN106678837A说明书1/2页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墙,具体涉及一种热力焚烧炉蓄热墙。背景技术[0002]目前,在有机废气热力焚烧炉中,发生废气经过炉膛短路现象,不能确保废气接触炉膛的高温区域,炉膛内焚烧效果一般。发明内容[0003]发明目的: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在砖体单位面积上孔数设置合理,确保废气接触炉膛的高温区域,提高焚烧效果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0004]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述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它由蓄热砖组成,所述蓄热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为长方体,在所述砖体正面均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为圆锥台孔,在所述砖体正面每平方分米上设有5-6个通孔。[0005]所述砖体正面的大小为300mm×200mm,在300mm×200mm的砖体正面上共均匀设置33个通孔。[0006]单个所述通孔的最大孔直径为27.5mm,最小孔直径为25mm。[0007]所述砖体的厚度为150mm。[0008]所述砖体为高铝砖体。[0009]有益效果: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是:本发明由蓄热砖组成蓄热墙,在300mm×200mm的砖体正面上共均匀设置33个通孔,有效提高烟气在炉膛的湍流,本发明可以防止运行过程废气经过炉膛短路现象的发生,确保废气接触炉膛的高温区域。附图说明[0010]图1是本发明的安装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中所述蓄热砖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1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0012]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所述的有机废气蓄热式热力焚烧炉蓄热墙,它由蓄热砖1组成,所述蓄热砖1包括砖体2,所述砖体2为长方体,在所述砖体2正面均匀设有通孔3,所述通孔3为圆锥台孔,在所述砖体2正面每平方分米上设有5-6个通孔3;所述砖体2正面的大小为300mm×200mm,在300mm×200mm的砖体2正面上共均匀设置33个通孔3;单个所述通孔3的最大孔直径为27.5mm,最小孔直径为25mm;所述砖体2的厚度为150mm;所述砖体2为高铝砖体。本发明由蓄热砖组成蓄热墙,在300mm×200mm的砖体正面上共均匀设置33个通孔,有效提高烟气在炉膛的湍流,本发明可以防止运行过程废气经过炉膛短路现3CN106678837A说明书2/2页象的发生,确保废气接触炉膛的高温区域。[001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思路及方法,具体实现该技术方案的方法和途径很多,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实施例中未明确的各组成部分均可用现有技术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