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氯、溴、碘及其化合物--溴、碘的提取同步练习一、单项选择题1.在含有NaBr、KI的混合溶液中通入足量的氯气,充分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残留固体,最后留下的物质是()A.KCl和I2B.NaCl和Br2C.KCl、NaCl和I2D.KCl和NaCl2.下列变化过程中,必须另加入氧化剂才能发生的是()A.HI→I2B.Cl2→NaClOC.Fe→FeCl2D.Ca(ClO)2→HclO3.欲将食盐固体与碘的混合物分开,最好的方法是()A.溶解、过滤B.溶解、过滤、蒸发C.溶解、加AgNO3、过滤D.升华4.碘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为防治碘缺乏病,我国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供应加碘盐。并规定每公斤加碘盐含碘量(以碘计)应不少于30毫克盐中所加的含碘物质为()A.I2B.KIC.KIO3D.KIO(2)人体碘缺乏会导致()A.贫血B.龋齿C.双目失明D.地方性甲状腺肿(3)若碘盐中含碘物质的摩尔质量为Mg/mol,按我国规定每公斤碘盐中所含的含碘物质的量应不少于()A.(30×10-3/M)molB.(30×10-3/127)molC.(30/M)molD.30Mmol5.下列物质长期露置在空气中或光照都不会变质的是()A.碘化银B.漂白粉C.食盐D.氯水6.某学生做完实验以后,采用下列方法清洗所用仪器:①用酒精清洗做过碘升华实验的烧杯;②用浓盐酸清洗做过高锰酸钾分解的试管;③用盐酸清洗长期存放过石灰水的试剂瓶。该学生的操作正确的有()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二、不定项选择题7.区别氯气的氯化氢气体可选用()A.硝酸银溶液B.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C.石蕊试纸D.淀粉溶液8.氯气和碘在加热条件下,以等物质的量反应,可得一种红棕色液体氯化碘,氯化碘的性质类似于卤素,有很强的化学活性:2Zn+2ICl=ZnCl2+ZnI2,ICl+H2O=HCl+HIO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Zn与ICl反应中,ZnI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B.在Zn与ICl反应中,ZnCl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C.在H2O与ICl反应中,ICl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D.在H2O与ICl反应中,ICl是氧化剂,H2O是还原剂9.有A、B、C三种气体,它们是Cl2、HCl、HBr。A、B、C不知分别是哪一种,已知A、B混合不反应,则下面判断正确的是()A.C绝不是HClB.A、B不能确定C.C可能是HClD.C不是Cl2也不是HBr10.下列关于物质的保存不正确的是()A.AgI、AgBr应保存在棕色瓶中B.氯水保存在无色广口瓶中C.液溴应用水封存D.漂白粉应露置在空气中11.遇淀粉变蓝的物质是()A.碘水B.溴水与碘化钾的混合溶液C.碘化钾溶液D.碘酸钾溶液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使湿润的碘化钾淀粉试纸变蓝的气体一定是氯气B.在湿润的空气中形成白雾的气态氢化物一定是氯化氢C.医用的生理盐水的浓度大约是0.9%D.医生建议患甲状腺肿大的病人多食海带,这是由于海带中含有较丰富的碘元素13.下列溶剂中,能溶解单质碘和溴,但不能把碘和溴从碘水或溴水中萃取出来的是()A.汽油B.苯C.四氯化碳D.酒精14.将KCl和KBr混合物13.4g溶于水配成500mL溶液,通入过量氯气,反应后将溶液蒸干,得固体11.175g。则所配溶液中K+、Cl-、Br-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A.3:2:1B.1:2:3C.1:3:2D.2:3:1三、填充题15.氟化溴是一种卤素互化物,其性质与卤素单质相似,常温下为红棕色液体,可被NaOH溶液吸收。氟化溴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16.KClO3和浓盐酸在一定温度下反应会生成绿黄色的易爆物二氧化氯。其变化可表示为2KClO3+4HCl=2KCl+2ClO2↑+Cl2↑+2H2O(1)浓盐酸在反应中显示出来的性质是A.只有还原性B.还原性和酸性C.只有氧化性D.氧化性和酸性(2)产生0.1molCl2,则电子的物质的量为mol(3)ClO2具有很强的氧化性,因此常被用作消毒剂,其消毒后的还原产物是氯离子,则其消毒的效率(以单位质量得到的电子数表示)是Cl2的倍。四、计算题17.在250mL碘化钾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氯气,再将所得溶液蒸干,并加热到质量不再减少为止,称得固体质量为23.2g。经实验分析,测得固体质量中碘的质量分数为27.37%。计算(1)原碘化钾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2)参加反应的氯气的体积(标准状况下)参考答案1.D2.C3.D4.CDB5.C6.D7.BC8.A9.AC10.BD11.AB12.CD13.D1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