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朱自清《背影》课文全解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到父子亲情──父亲对儿子的疼爱和儿子对父爱的感念。这是人间至情。这也是家庭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背影》1.感受深切父爱。想想父亲当时的困厄,对父爱的感受就会更加深切。当时,父亲遭遇双重灾祸,祖母死了,差使也交卸了,丧母的悲痛加上生存危机,父亲陷入了困境。朱自清是大儿子,还在大学念书,接手还早,还要供养,养家重担压在父亲一人肩上,他是怎样急于谋事啊。父亲在谋事与送行二者之间再三踌躇,天平的一头是那么沉重,他却把天平的另一头──儿子路途平安看得更重,这种爱子之心,真是情深似海!父亲亲自送行,照顾得无微不至,不光顾到眼前,还为儿子一路着想,临别还给儿子买橘子。买橘子要过铁道,那时月台很高,爬起来非常费劲,父亲是看在眼里的,为了儿子,再难的事情他也心甘情愿。“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他是这样吃力地过铁道买橘子的,爱子之心是多么强烈,父爱的力量是多么巨大,这样的父爱催人泪下。《背影》中的父亲形象,是慈父的形象。有人说“我们在《背影》中看到的与其是一个父亲的形象,毋宁是一个母亲的形象”,这是把父亲的形象绝对化了,以为父亲就是严父,其实慈父的形象也是父亲的形象。朱自清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听他面对双重灾难的心声:“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大有泰山压顶不弯腰的气概。而浦口送行,则更多地表现他慈爱的一面。看看父亲爱子的行为方式,对父爱的感知会更深一层。在中国父母的眼里,孩子永远是孩子,几十岁的孩子还是孩子,朱自清的父亲也这样。尽管急于谋事,最后还是决定自己去送儿子,到底放心不下,惟恐孩子有什么闪失。讲价钱要自己讲,拣座位要自己拣,买橘子要自己买,力不胜任的事情也要自己上前,能为孩子尽心尽力,心里就会感到满足、舒心。“背影”,为了儿子而勉为其难的形象,正是中国慈父形象的定格。中国的慈父总是甘为孺子牛,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请注意,父亲是一身布衣,给儿子的是紫毛大衣。2.体会“我”当年的感受与写作这篇文章时的感受。简介是现代作家朱自清(1898-1948)于1925年所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这篇散文叙述的是作者离开南京到北京大学,父亲送他到浦口火车站,照料他上车,并替他买橘子的情形。在作者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父亲替他买橘子时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作者用朴素的文字,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动,从平凡的事件中,呈现出父亲的关怀和爱护。词语注释差(chāi)使:旧时官场中称临时委任的职务,后来泛指职务或官职。奔丧:在外闻亲人去世而归。狼藉(jí):散乱不整齐的样子。亦作“狼籍”。典质:典当,抵押。光景:境况。惨澹:凄凉,冷落,毫无生气;也作“惨淡”。赋闲:没有职业在家闲居。勾留:逗留。茶房:旧时称在旅馆、茶馆、轮船、火车、剧场等地方从事供应茶水等杂务工作的人。妥帖:恰当,十分合适。踌躇(chóuchú):犹豫。脚夫:旧称搬运工人。马褂: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蹒跚(pánshān):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也作“盘跚”。箸(zhù):筷子。大去之期:辞世的日子。创作背景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作品鉴赏文学鉴赏内容赏析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段),交代人物,叙述跟父亲奔丧回家的有关情节,为描写父亲的背影作好铺垫。文章开头一句,落笔点题。“二年余”表明“我”清楚地记得和父亲分离的日子。副词“已”体现出“二年余”在作者的心目中已相当漫长,想望之情,不言而喻。两年多的分离,“我”对父亲的思念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点出题目。接着,转入对“那年冬天”往事的追述。“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短短两句呈现出人事错迁、谋生艰难之感。“我”从北京到了父亲的住地以后,“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其潦倒之状,又使“我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因为“祸不单行”,所以回家之后,靠“变卖典质”,才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里所用的“祸不单行”、“亏空”,“借钱”、“丧事”等词语,一方面是当时情况的真实写照,同时也使后面“家中光景很是惨澹”的形容更有着落。这些叙述和描写,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灰暗。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中,曾对当时小资产阶级左翼的情况做过分析,说:“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