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4975922A(43)申请公布日2022.08.30(21)申请号202210532656.2(22)申请日2022.05.13(71)申请人泾河新城陕煤技术研究院新能源材料有限公司地址713700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泾河新城永乐镇泾干一街17号(72)发明人魏立帅曹新龙张长安杨乐杨静屈涛(74)专利代理机构西安弘理专利事务所61214专利代理师刘娜(51)Int.Cl.H01M4/36(2006.01)H01M4/38(2006.01)H01M4/6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具体为:先将碳前驱体材料涂布在柔性基底上并烘干,形成薄膜;再将涂有碳前驱体的薄膜置于PVD镀膜设备中,镀硅薄膜;在硅薄膜上继续涂布碳前驱体材料并辊压,重复上述步骤,形成碳前驱体硅复合膜;之后将样品置于惰性气氛中进行煅烧,粉碎,将材料置于CVD炉中进行气相碳包覆,通入混合气体,进行保温反应,将CVD包覆后的材料进行筛分除磁,即可。本发明提出的小粒径气相分散硅与碳前驱体复合技术,实现碳与纳米级甚至亚纳米级的硅的均匀复合,并且通过后续固相或气相碳包覆,实现整个二次颗粒的完整均匀包覆,从而提高硅碳负极材料性能。CN114975922ACN114975922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按照以下步骤实施:S1、将碳前驱体材料涂布在柔性基底上并烘干,形成均匀薄膜;S2、将涂有碳前驱体的薄膜置于PVD镀膜设备中,均匀镀一层硅薄膜;S3、在硅薄膜上继续涂布一层碳前驱体材料并辊压,得到碳前驱体硅复合薄膜;S4、重复步骤S2‑S3,形成一定厚度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S5、将含基底的碳前驱体硅复合膜样品置于惰性气氛煅烧炉中进行煅烧;S6、将煅烧后的材料进行粉碎,粉碎到D50=3~10μm;S7、将粉碎后的材料置于CVD炉中进行气相碳包覆,通入乙炔与氮气的混合气体,在500~700℃下保温1~5h;S8、将CVD包覆后的材料进行筛分除磁,即得到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柔性基底材料为PP、PET、PI、PE、PC、PMMA中的任意一种;碳前驱体材料为酚醛树脂、环氧树脂、沥青、葡萄糖中的任意一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硅薄膜的厚度不大于50n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4中,碳前驱体硅复合膜的厚度为100~8000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5中,煅烧温度为400~600℃,煅烧时间为1~5h。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7中,混合气体中乙炔与氮气的体积比为0.2~1:1。7.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其特征在于,采用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制备方法制备得到。2CN114975922A说明书1/4页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锂电池负极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小粒径纳米硅碳负极材料及制备方法。背景技术[0002]随着新能源锂电技术的进步,电池越来越朝着轻质化、微型化、长续航方向发展,因此对电池的能量密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传统石墨负极材料越来越接近其理论容量372mAh/g,硅基负极材料相比于传统石墨负极材料具有更高的容量,是当前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核心材料。但是硅基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给硅碳负极的产业化应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如何降低硅碳负极材料的膨胀,提高电池循环性能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0003]目前,硅碳负极材料制备技术主要是将纳米硅材料与碳材料进行复合,通常是先制备纳米硅材料,然后再与碳前驱体材料进行复合,进而制备成硅碳复合材料。为了缓解硅在脱嵌锂过程中巨大的体积变化以及循环恶化问题,需要将硅材料纳米化。理论上来说,纳米硅尺寸越小,其膨胀性能越好,同时其抗氧化性和分散性越差。当前硅纳米化的主要手段是砂磨法、气相裂解法。这些制备方法单独制备的纳米硅,要么粒径较大,要么团聚较为严重,之后与碳进行复合效果较差,因而给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前常规硅碳材料基本是采用100nm以上的纳米硅与碳材料实现复合制得。虽然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商业化应用,但是仍然面临着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掺混量较少,容量搭配低,膨胀较大的问题。发明内容[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