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3616904A(43)申请公布日2021.11.09(21)申请号202111026939.1(22)申请日2021.09.02(71)申请人乐普(北京)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地址102200北京市昌平区超前路37号(72)发明人王川张昱昕张宇吴占伟刘鹏飞(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三聚阳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50代理人秦广成(51)Int.Cl.A61M25/10(2013.01)A61M29/04(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4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一种给药球囊导管(57)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给药球囊导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包括球囊本体和管座,球囊本体具有扩张后与血管壁或腔道内壁贴合的贴附段,贴附段上设有微孔,微孔与球囊本体的内部连通,管座通过输送管与球囊本体的一端连通,管座上具有球囊充盈口,输送管与球囊本体的内部连通,输送管的内部用于输送药物。本发明的给药球囊导管,在球囊本体上设置有扩张后与血管壁或腔道内壁贴合的贴附段,并通过向球囊本体内部输送药物,使药物从贴附段的微孔上直接向血管壁或腔道内壁给药,减少药物流失,并在给药量一定的情况下,保证给药压力,提升待注药的血管壁或腔道内壁对药物的吸收率和利用率。CN113616904ACN113616904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包括:球囊本体(3),具有扩张后与血管壁或腔道内壁贴合的贴附段(10),所述贴附段(10)上设有微孔(8),所述微孔(8)与所述球囊本体(3)的内部连通;管座(5),通过输送管(4)与所述球囊本体(3)的一端连通,所述管座(5)上具有球囊充盈口(6);所述输送管(4)与所述球囊本体(3)的内部连通,所述输送管(4)的内部用于输送药物,并适于通过所述球囊本体(3)的贴附段(10)朝向血管壁或腔道内壁直接给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贴附段(10)位于所述球囊本体(3)的中部区域,所述贴附段(10)上的微孔(8)沿所述球囊本体(3)的轴向设有多组,每组所述微孔(8)具有围绕所述球囊本体(3)的周向间隔布置的若干个。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8)具有围绕所述球囊本体(3)的周向均匀间隔布置的若干个。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8)的直径为1‑50μm。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4)内穿设有内管(2),所述内管(2)穿过所述球囊本体(3)后具有伸出所述球囊本体(3)另一端的尖端(1)。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座(5)上具有与所述内管(2)连通的导丝口(7)。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导丝口(7)与所述内管(2)同心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球囊本体(3)内部的所述内管(2)上设有显影标记(9)。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标记(9)具有间隔设置的两个,两个所述显影标记(9)分别位于所述球囊本体(3)的两端。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给药球囊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囊本体(3)的扩张直径范围在1‑30mm之间。2CN113616904A说明书1/4页一种给药球囊导管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给药球囊导管。背景技术[0002]靶向给药是血管狭窄介入治疗、肿瘤介入治疗的常用治疗手段,通过对狭窄管腔、肿瘤组织进行局部靶向给药,提高局部药物浓度,达到提高疗效、增强耐受性的目的。对于狭窄管腔,对其内壁给抗内膜增殖药物,可抑制内膜增生、减少管腔狭窄;对于肿瘤组织,可能是远端组织(如肝癌),也可能是腔道(如食管癌),给与抗肿瘤药物,可抑制肿瘤增殖。[0003]目前靶向给药的方式有:1、药物洗脱支架,将药物涂覆于支架表面,支架输送至狭窄病变释放并撑开贴附病变,持续给药。但支架会永久或长期留在体内,产生异物反应。2、药物涂层球囊,将药物涂覆于球囊表面,球囊输送至狭窄病变,球囊扩张并贴附病变,将表面药物转移至病变表面。但药物涂层球囊的药物在输送和扩张过程中大量损失,药物利用率低、剂量大、毒性高,且损失药物可能以片状、大颗粒状进入血管,引发远端栓塞。3、双球囊阻断给药,通过两个充盈球囊分别阻断病变远端和近端,然后对两个球囊之间的腔道进行给药。但难以应对侧枝情况,且给药压力较低,药物吸收率低。4、微导管灌注给药,将微导管输送至靶病变区域,进行灌注给药。但药物会从近端流失,且只能应对远端病变给药,不能用于腔道内壁给药。5、微针穿刺内膜下给药(牛蛙),通过微针穿刺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