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能表达相思之情的诗词能表达相思之情的诗词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以下是能表达相思之情的诗词,欢迎阅读。《卜算子》作者:宋·李之仪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这是一首爱情词,据说是李之仪写给红颜知己杨姝的。公元1103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被贬到太平州,谪居太平州的四年里,李之仪一次次地遭受丧亲之痛。“第一年丧子妇,第二年病悴,涉春徂夏,劣然脱死。第三年亡妻,子女相继见舍。第四年初,则癣疮被体,已而寒疾为苦。”儿子、女儿、妻子都离他而去,再加上仕途上的不顺,李之仪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还好,一位美丽多情的女子出现在他的生命里。杨姝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歌姬,她得知李之仪的遭遇,为之弹了一曲《履霜操》。李之仪深受感动,把她引为知己。在杨姝的陪伴下,李之仪徜徉在山水与音乐中,渐渐地走出了失去亲人的阴影。一天,李之仪携杨姝来到长江边,望着绵延不休的江水,随即吟出了这首《卜算子》,向杨姝表白。“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二句,信手拈来,如同白话,以长江起兴,引出“我”与“君”之间的距离之遥远,同时也点出二者之间的联系——长江,暗寓相思之悠长。“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两句,承首二句写来,由江头江尾的阻隔,引出思君却不见君的主旨;由同住长江之滨,引出“共饮长江水”的联系。上句感情低沉,充满了相思无望的痛苦,下句则突然一转,言二人通过“共饮”江水聊以慰藉相思之苦。“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二句,仍紧扣长江水,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不尽,没有停止的时候,而自己的离恨却只有在长江水止的时候才能停歇。此二句有比的意味,表明自己的离恨也如长江水一样绵绵不休。末二句“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写隔绝中的永恒的爱恋,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在之感。这两句是女主人公以自己的深情对君之期许,期望所思慕之人也待自己情深似海。“只愿”,仅此一个心愿,别无他求,只要君心待我如我待君之心。如此,日日思君的相思之苦,不见君的遗恨之痛,都是心甘情愿承受的。“我心”如江水,不滞不竭,无穷无尽。全词以江水为抒情线索,语言明白如话,感情深沉真挚,深得民歌的风味,又不失小词婉约隽永的`情致。《鹧鸪天·元夕有所梦》宋·姜夔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1.元夕:即正月十五元宵节。2.肥水:水名,即淝水,在今安徽省。3.不合:不应当,不该。种相思:犹言动情。4.未比:比不上。丹青:泛指图画,此处指画像。5.暗里:暗中;背地里。6.丝:银丝。这里指鬓发变白。7.红莲夜:指元夕。红莲:花灯。元夕有放花灯的习俗。8.沉吟:深思。诗词赏析这是一首元夕感梦之作,词中的情事与姜夔年轻时的恋人有关。据夏承焘先生考证,姜夔曾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20岁那年,姜夔客居合肥,在那邂逅了一对柳氏姐妹,并与其中的一位相爱。然而,姜夔生计没有着落,只得离开合肥,谁知这一别便无缘再见。有情人无法厮守的痛苦,缠绕了姜夔一生。为此,他写下近二十首词来祭奠这段爱情,差不多占他所有词作的四分之一。首句“肥水东流无尽期”以肥水起兴,引出对“合肥情事”的追忆。肥水东流,没有流尽的时候,正如悠悠岁月没有尽头,还如词人的无穷无尽的思念与痛苦。次句“当初不合种相思”明点当年与合肥女子相恋一事,这里却说“不合种相思”,带有悔恨之意,实际上表明此段情感对词人的打击、折磨漫漫无期。“种相思”造语新奇,赋予相思以“相思子”的形象,暗示出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不但不灭,反而会渐渐长大直至成为一棵相思树。“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两句点题“有所梦”。因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伊人,词人梦中终于见到了她。只是,梦境迷离,他看不清伊人的面容,甚至觉得还不如画中的她那般真实。这里暗示出分别时间之久,又表明词人日日凝望伊人的画像,进一步点出相思之刻骨。好梦不长,还未看清伊人,他就被山鸟的啼鸣声惊醒。一梦醒来,万事皆非,词人心中更加惆怅。他想到自己双鬓已然斑白,不知被这离别折磨了多少个春秋。于是发出“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的悲叹。“人间别久不成悲”句,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离别给人带来伤痛,随着时光的流逝,这种痛不断地累积,对人的内心不断地摧残,久而久之,人的精神变得有些迟钝和麻木,仿佛痛苦被时间所淡化了。这时,再忆起离别之苦,反而没有以前那么悲哀了。“谁教岁岁红莲夜,两处沉吟各自知”句,点出“元夕”之题,言是谁让我们年年在元夕之夜相互思念对方的呢。此二句用“谁教”提起,似作发问,似作感慨,有一种绵绵不尽的愁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