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5821939A(43)申请公布日2023.03.21(21)申请号202211328837.X(22)申请日2022.10.27(71)申请人汕头市建安(集团)有限公司地址515000广东省汕头市中山路167号建安大厦申请人广州大学(72)发明人周云黄群陈悦平何志明王欣树曾振炜游浩钢梁秋河陈震南(74)专利代理机构广州高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44376专利代理师刘志敏(51)Int.Cl.E02D17/04(2006.01)E02D31/08(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57)摘要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控制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地下室外部设置的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底层地下室的底部浇筑有地下室底板,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支护结构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实现主体结构的三维减震,且对应主体结构正下方的土层表面浇筑有一层基坑底混凝土层,主体结构与其正下方的基坑底混凝土层之间设置有多组隔震装置,使支护结构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而且耗能减震装置的形式多变,适应性强,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很好的减震效果。CN115821939ACN115821939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包括由地下室和地下室外部设置的上部结构组成的主体结构,且地下室的四周设置有与其间隔的支护结构(4),地下室包括四周浇筑的地下室外墙(2)以及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1),底层地下室的底部浇筑有地下室底板(3),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4)之间设置有多组耗能减震装置,所述支护结构(4)通过耗能减震装置与主体结构的地下室连接在一起,且对应主体结构正下方的土层表面浇筑有一层基坑底混凝土层(11),所述主体结构与其正下方的基坑底混凝土层(11)之间设置有多组隔震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耗能减震装置包括减震装置左端板(5)、减震装置(6)和减震装置右端板(7),所述支护结构(4)靠近地下室外墙(2)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左端板(5),所述地下室外墙(2)靠近的支护结构(4)的外壁上设置有减震装置右端板(7),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5)与减震装置右端板(7)通过固定连接有减震装置(6),所述减震装置(6)位于减震装置左端板(5)与减震装置右端板(7)的中点处。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6)为金属阻尼器、粘滞阻尼器或者三维粘弹性阻尼器中任意一种。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5)、减震装置(6)和减震装置右端板(7)安装的位置与地下室连接处的地下室楼板(1)在同一水平线上。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5)是由支护结构(4)浇筑成型时预留孔位制作而成的混凝土端板。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左端板(5)是由支护结构(4)浇筑成型时预留孔位制作而成的钢端板。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装置右端板(7)为主体结构中地下室楼板(1)和地下室外墙(2)的同时预留钢筋孔位后浇筑成型,且减震装置右端板(7)连接构造与减震装置左端板(5)一致。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隔震装置包括隔震支座的上支墩(8)、隔震支座的下支墩(9)和隔震支座(10),所述基坑底混凝土层(11)的顶部外壁对应地下室底板(3)的正下方固定安装有多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9),所述地下室底板(3)底部外壁对应多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9)正上方的位置固定安装有多组隔震支座的上支墩(8),且多组隔震支座的上支墩(8)与多组隔震支座的下支墩(9)上下对称,多组所述隔震支座的上支墩(8)与隔震支座的下支墩(9)之间固定安装有隔震支座(10)。2CN115821939A说明书1/5页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减震技术控制领域,具体为一种新型基底隔震与减震体系。背景技术[0002]在工程结构大规模建设背景下,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完工之后,土层中遗留了大量的基坑支护结构,传统的基坑支护结构遗留在土层中造成材料浪费,主体结构与支护结构之间的空隙传统做法都是用土回填,如何利用这些遗留在土层中的支护结构,实现基坑支护结构二次利用,是目前工程技术人员丞待解决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