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三语文《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人教实验版【本讲教育信息】一.教学内容:《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二.重点、难点分析:《傅雷家书两则》1.体会书信中感情的流露和哲理的阐明。2.体会两封信中的联系及“坚强”的含义。《致女儿的信》[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理解“忐忑、繁衍、一抔黄土、怒不可遏”等词语的读音、词义并学会运用。2.理解文章故事的寓意。3.体悟作者匠心独运的行文思路。[能力目标]1.学会读懂别人的文章。2.学习作者组织材料安排结构的技巧。[德育目标]感知作者对爱情的独特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新课讲解《傅雷家书两则》(一)词语积累:1.庸(yōng)碌谀(yú)词扶掖(yè)廓然无累(kuò)涕泗横流(tìsì)枘凿(ruìzáo)2.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扶掖:搀扶;扶助。枘凿:比喻不调协格格不入。廓然无累:指心胸开阔没有牵挂。重蹈覆辙:蹈:踏;覆:翻;辙:车轮辗过的痕迹。重新走上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教训再走失败的老路。自知之明: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二)作者简介:傅雷(1908—1966)文学翻译家。字怒安号怒庵。上海市南汇县人。20年代初曾在上海天主教创办的徐汇公学读书因反迷信反宗教言论激烈被学校开除。“五卅”运动时他参加在街头的讲演游行。北伐战争时他又参加大同大学附中学潮在国民党反动派逮捕的威胁和恐吓之下被寡母强迫避离乡下。1927年冬离沪赴法在巴黎大学文科听课;同时专攻美术理论和艺术评论。1931年春访问意大利时曾在罗马演讲过《国民军北伐与北洋军阀斗争的意义》猛烈抨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留学期间游历瑞士、比利时、意大利等国。1931年秋回国后即致力于法国文学的翻译与介绍工作译作丰富行文流畅文笔传神翻译态度严谨。“文化大革命”期间因受政治迫害夫妇二人于1966年9月含冤而死。傅雷翻译的作品共30余种主要为法国文学作品。其中巴尔扎克占15种: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译文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抄)。罗曼·罗兰4种:即《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弥盖郎琪罗传》《托尔斯泰传》。服尔德(现通译伏尔泰)4种:《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梅里美2种:《嘉尔曼》《高龙巴》。莫罗阿3种:《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60年代初傅雷因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越贡献被法国巴尔扎克研究会吸收为会员。他的全部译作现经家属编定交由安徽人民出版社编成《傅雷译文集》从1981年起分15卷出版现已出齐。《傅雷家书》(1981)整理出版后也为读者所注目。(三)整体感知:这两封家书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出傅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第一封家书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汇、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情”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