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研究者? ——网师一周观察(56) (2011年4月10日-4月16日) 文/魏智渊 4月11日,网师数学哲学课程最终评审结果宣布,婷子老师获得良好等级、若然者也、尘世农民、董新琪、娟子露珠、林间新枝五位学员获得合格等级,特此祝贺。(据说“中国哲学简史”的作业结果还没出来,期待中) 4月13日晚,昌明新教育基金会王胜秘书长访问罕台新教育小学,讨论有关网师等新教育项目。 网师的沉寂是注定的(预计将持续2-3年),因为这一年,是新教育研究中心自2006年第一次出发,行走在中国教育的大地上之后的第二次重新出发,相当于是一次新的创业。清理沉疴,剪掉病枝,从时代的浮夸中解放出来,从无谓的纠缠中解放出来,研究中心必须继续前行,网师必须继续前行,新教育必须继续前行,每一位信任罕台新教育的尺码相同的人必须继续前行。 我常常想,我们必须把我们嘴里说出的每一句话,在现实的境遇(无论这是怎样的境遇)中竭尽所能地实现,否则,那些美妙的词语,岂不只是镀金的(甚至只是镀了黄铜)的装饰? 1 本周开始,我辅导了一名叫风(化名)的二年级孩子。 无论从长相,还是行为习惯,或者学习成绩(简直谈不上“学习成绩”这四个字),这个孩子都并不讨人喜欢,或许,这就是我们来罕台以前,他是挨打最多的孩子的原因吧?包括在家里,父母也经常体罚他。 班里最糟糕的两个孩子还不会数数,更不会写字,风比他们要强许多,风是会数数的。风的数学学习障碍,是10以内的加减法无法完成自动化。也就是说,10以内的加減法(不进位),他必须依赖于手指来完成,无法摆脱手指熟练地报出答案。显然,后果是严重的,10以内的加減法,他都要用手指数过才能报出答案,那么万以内的加减法呢?这孩子以后的学习呢? 有一种很简便的处理办法,往风的脑门上贴一个标签:弱智。然后,就不用管他了,任其自生自灭。班级之间或学校之间评比性的考试,当然不让他参加,至于原因……你懂的!要知道,在小学高年级,仍然有一些像风一样用手指计算的孩子。更重要的是,连家长也接受了孩子弱智这个事实。 但这个“事实”,只是大人制造出来的事实。这个事实的最大的制造者,是家长。在《给教师的建议》第76条,苏霍姆林斯基说道: 多年的教育工作的实践,对儿童的脑力劳动和精神生活的研究,——所有这些都使我深信:儿童学习困难,功课不及格,落后于别人,其原因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在于儿童在童年早期所受的教育和他周围的条件不够好。学龄前期和学龄初期儿童的家长和教育者所接触的,乃是自然界里所有的东西中最精细、最敏感、最纤弱的一样东西——即儿童的脑。如果儿童感到学习困难,如果别人都能够接受的东西他却不能接受,那就说明,他在童年时期没有从周围的人那里获得对于他的发展来说应当获得的东西。儿童正是在这个年龄期——从一岁到7、8岁,变得头脑迟钝的。如果教育者这时候还没有看到、没有懂得这—点,没有去查明儿童偏离正常的智力发展的根源,那么儿童今后的智力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会更加严重起来。而如果这些原因和根源经过调查、研究而弄明白了,那么就可以动用教育这一强大的力量,——像治疗病人一样建立在同样严格的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教育。 看到这段话,我想,作为老师,不应该只是长出一口气说:“看,这是家长的责任!”然后,贴个标签就不再管了。 至少,罕台新教育的老师不会这样做。于是,在我第一次辅导风的时候,我就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能够很快地理解进位加法,并且知道如何凑十。显然,这是二年级老师有效教学的结果。但是,10以内加减法的障碍,大大地增加了进位加法的错误,以及降低了进位加法的速度,使得他的学习一天天地变得吃力起来。 在寒假,老师让家长买了数量不菲的口算题卡,交待要让风反复练习,但这种练习,并没有收到明显的效果。 作为研究者,主动承担风的辅导任务(202班有认知障碍的学生数量太多,老师实在无暇一一应对),心里很是忐忑,因为我一直以语文老师自居,对数学教学并无概念。 怎么办? 老老实实地学习,观察,观察,学习! 在新教育小学,有一些便利条件,即学校里有一股研究的气氛,可以相互讨论和启发。再加上通过网络也可以大量地搜集相关资料,于是,就这样出发了。 2 研究不同于死补,而是意味着带着观念去观察,根据观察的结果不断地调整策略。 第一次补课,我出了一组1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我在记录中这样描述: 我不断地出题目(加法,无进位),包括规律化地出题目,例如“1+1……9=”之类。我也看出他在默默地用手指计算,于是,我握住他的双手,继续出题目,我的手能够感觉到他的手指仍然在动。我干脆握着他的手,开始有节奏地左右摇晃,边摇晃,边用儿歌的语调咏唱题目:“一加一,等于几?” 他受了干扰,但心情显然很好,也跟着用近似儿歌的语调回答: “一加一,等于三!” 显然,他只有用手指,才能获得加法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