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合作协议 为确保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 共享,明确各成员馆的责任、权利与义务,经协商,特签定如下协议。 第一条成员 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现有成员为:扬州大学、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泰州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南京理工大学泰 州科技学院、扬州科技学院、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扬州环境资源职 业技术学院、扬州税务进修学院等11所高等学校。 扬泰地区高校承认本协议并承担相应义务,可加入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 系。 第二条建设宗旨与目标 1、建设宗旨 通过建立扬泰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提高扬泰地区文献资源保障率和 利用率,促进扬泰地区高校教学科研共同发展。 2、建设目标 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扬泰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通过该体系的建 设,真正做到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的共知、共建、共享。本项目的建设包括三个层面:一 是管理层面上通过制度创新建成扬泰地区高校图书馆联盟,从体制上将地区内高校图书馆融 合成相互联系的整体,为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可靠运作及运作机制的形成提供制 度上的保证。二是技术层面上建成地区数字图书馆门户和服务集成,整合各高校现有的文献 资源和服务,达到文献资源共知、共建、共享的目的。三是服务层面上建成地区图书馆联盟 联合服务模式,实现馆际地区内文献资源一站式检索、文献通阅服务、办理通用借书证,为 实现通借通还打好基础。 第三条组织领导与运行机制 1、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领导小组 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领导小组由各成员学校分管图书馆的校领导 组成,项目牵头学校校领导任组长。项目领导小组审定并签署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 务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例会制度,负责组织、协调、推动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 系的建设工作,并对重要的合作事项进行决策和批准。 2、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小组 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小组由参建高校图书馆馆长组成。其主要 职责是:执行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领导小组的决策;协调、处理扬泰地 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共建范围内的日常工作;为项目领导小组的决策提供依据。 3、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实施小组 下设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和四个工作小组,由各参建高校图书馆相关人员组成,在扬泰 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项目建设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 (1)项目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扬泰地区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日常管理以及各个 项目工作小组之间的相互协调。 (2)资源建设工作小组:加强书目数据库标准化、规范化工作,实现各类型文献的合作分 类和编目;建立共知共享的联合目录数据库;做好各类资源的整合和揭示。 (3)资源服务工作小组:实现馆际地区内文献资源一站式检索;实现文献通阅和原文传递 服务;通过办理通用借书证实现地区内文献流通并为异地通借通还打下基础;实现数字资源 共享;建立技术联盟,实现技术共同保障;建成地区图书馆联盟联合服务模式。 (4)科技服务工作小组:为读者提供在线实时咨询、咨询表单提交、代查代检、查收查引、 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等文献增值服务。 (5)平台建设工作组:为集中揭示地区高校的文献资源、各类服务提供技术平台,建成地 区数字图书馆门户和服务集成。 第四条共知共建共享原则与内容 1、共知共建共享原则 扬泰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各成员学校将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努力践 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本着“合作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强化辐射”的基本原则,在JALIS建设的总体框架之下,紧扣共知、共建、共享的中心思 想,以共知作为共享的前提,以共建作为共享的基础,以管理创新为项目实现提供制度保证, 以技术创新作为项目实现的主要手段,以服务创新体现项目建设效益,最终实现项目的建设 目标,不断推进扬泰地区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共享服务体系的全面建设。 2、共知共建共享内容 (1)形成三级管理体制,宏观协调区域文献资源建设,为区域文献资源保障体系的完善提 供指导,为区域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的实现提供保障。 (2)集中揭示地区高校图书馆各类资源,包括纸质资源、数据库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 源、系统软硬件资源、管理资源等。 (3)建成地区高校馆藏书刊联合目录数据库,实现一站式检索服务。 (4)区域高校实现通阅、委托借阅、实现通借通还。 (5)整合地区馆藏电子资源目录,开展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