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7
2/7
3/7
4/7
5/7
6/7
7/7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825373A(43)申请公布日2018.03.23(21)申请号201711292443.2(22)申请日2017.12.08(71)申请人张家港市得道电子有限公司地址215614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凤凰镇西张镇北路8-B得道电子(72)发明人顾飞陈波(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苏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73代理人曹成俊(51)Int.Cl.B25H1/02(2006.01)H05F1/00(2006.01)H05F3/02(2006.01)H01R13/648(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一种防静电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调节高度、并可释放静电的防静电装置,包括:工作台,工具存放框,防静电有机玻璃板,静电释放装置,防静电插座结构,可调节踏板结构,可调支腿,调节螺母和支脚,所述的工具存放框焊接在工作台的下部;防静电有机玻璃板放置在工具存放框的上部;静电释放装置螺栓安装在工具存放框的右侧;防静电插座结构安装在工作台的下部左侧。本发明中的金属球胶接在调节杆的上部,并与接地线连接,有利于方便将人体身上的静电通过金属球释放出来,从而达到释放静电的效果;调节螺母螺纹连接在可调支腿与支撑架的连接处,有利于方便调节该装置的高度;防静电踏板具体采用防静电尼龙踏板,有利于提高使用者踏在踏板上时的防静电效果。CN107825373ACN10782537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防静电装置,包括工作台(1),工具存放框(2),防静电有机玻璃板(3),静电释放装置(4),防静电插座结构(5),可调节踏板结构(6),可调支腿(7),调节螺母(8)和支脚(9),所述的工具存放框(2)焊接在工作台(1)的下部;所述的防静电有机玻璃板(3)放置在工具存放框(2)的上部;所述的静电释放装置(4)螺栓安装在工具存放框(2)的右侧;所述的防静电插座结构(5)安装在工作台(1)的下部左侧;所述的可调节踏板结构(6)焊接在工具存放框(2)的下部;所述的可调支腿(7)插接在可调节踏板结构(6)的下部;所述的支脚(9)焊接在可调支腿(7)的下部;所述的静电释放装置(4)包括固定板(41),连接杆(42),调节杆(43),螺栓轴(44),金属球(45),接地线(46)和接地插销(47),所述的连接杆(42)焊接在固定板(41)的中部右侧;所述的调节杆(43)通过螺栓轴(44)安装在连接杆(42)的右侧;所述的接地线(46)的一端与金属球(45)相连,另一端与接地插销(47)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静电插座结构(5)包括插座本体(51),横向滑槽(52),防护罩(53)和滑块(54),所述的横向滑槽(52)横向开设在插座本体(51)的中部前后两侧;所述的防护罩(53)通过滑块(54)滑动卡接在横向滑槽(52)内。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调节踏板结构(6)包括支撑架(61),纵向滑槽(62),踏板(63),螺纹槽(64),调节螺栓(65),橡胶减震块(66)和防静电踏板(67),所述的纵向滑槽(62)纵向开设在支撑架(61)的内侧;所述的踏板(63)横向插接在纵向滑槽(62)内;所述的螺纹槽(64)开设在踏板(63)的左右两端;所述的调节螺栓(65)贯穿支撑架(61)插接在螺纹槽(64)内;所述的橡胶减震块(66)胶接在踏板(63)的上部;所述的防静电踏板(67)胶接在橡胶减震块(66)的上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金属球(45)胶接在调节杆(43)的上部,并与接地线(46)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接地线(46)通过接地插销(47)插接在地面上。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调节螺母(8)螺纹连接在可调支腿(7)与支撑架(61)的连接处。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静电踏板(67)具体采用防静电尼龙踏板。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静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插座本体(51)的外侧还设置有防静电聚碳酸酯防护套(511)。2CN107825373A说明书1/3页一种防静电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属于防静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到一种防静电装置。背景技术[0002]静电防护是目前各种精密半导体集成电路设计制造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由于元件尺寸的大幅缩小,集成电路的密度不断地提高,对于静电力的侵入,一般的微小结构的元件都难以抵挡,极易遭受破坏。[0003]目前,现有的防静电装置存在着防静电效果差,不具备释放静电的功能和不方便调节该设备高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