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前言()第页共(33)页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前言1论文来源及目的意义本题目来源于长庆油田研究院油藏评价室的科研项目《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寻找、认识、改造储层,充分发挥储层能量,以达到提高勘探开发效益的目的。因此合理、客观、快速地对储层进行评价和分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近年来我国原油消费量的持续增长,以及基于国家石油战略方面的考虑,开发和利用好低渗透油藏对保持我国的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为了对这部分储量进行有效的动用,必须对其进行科学的评价。鄂尔多斯盆地姬源油田罗1井区长8:油藏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层横向变化快,非均质性严重,由于其处于开发早期,目前对沉积微相类型,平面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对砂体的空间展布规律缺乏整体认识,非均质性刻画尚欠精细,储层参数不够准确,也没有建立精细的储层模型,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勘探开发工作,制约了油田合理的油藏开发技术政策的制定和开发方案的确定"因此,对储层进行综合评价,预测有利区带,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姬嫄地区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主要产油区之一,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经过近几年的勘探工作,对其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研究区构造单元属伊陕斜坡中部,具有低孔、低渗、低饱和度的储层特征,属于典型的低渗特低渗油气藏,发育岩性油气藏和岩性一构造油气藏。本文旨在通过对罗1井区长8-1油层组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的研究,同时结合沉积相及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在全面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影响储层物性的主控地质因素,发现其形成及分布规律,进而对有利区带进行预测,优选出勘探目标,为石油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2研究现状和趋势储层评价目前采用的方法总体上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大类。定性评价主要鄂尔多斯盆地姬嫄地区罗1井区长8-1油层组储层综合研究及评价第页共(33)页以孔隙度和渗透率为评价依据,将储层分为好、中、差3个等级。此外也结合岩石成分,结构(粒度、分选、磨圆)、杂基含量、成岩作用、压汞和退汞参数等指标,评价储层的储集性能。定性评价是初步和大略的。储层定量评价方法近年得到快速发展并广泛应用。定量评价方法主要有灰色理论、综合评判函数法、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及模式识别法、层次分析法、神经网络等,这些现代数学地质方的的引入以及流动单元、分形理论等新研究方法的兴起,推动了储层评价研究水平的提高。国外储层评价方法主要研究勘探与开发结合、沉积与物性研究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描述与机理研究结合的方法,大致有储层类型、特征、成因、分布、演化、测试技术,预测与评价方法等七个方面的评价技术。尽管针对我国陆相低渗透油藏特点发展了一系列实用、有效和先进的储层表征及评价技术方法,但仍面临许多难题。如勘探评价阶段基于露头与钻井资料协同的精细地质模型的建立、特低渗储层裂缝三维定量模型、特低渗储层成岩作用与沉积微相相互作用对储层质量的影响作用、特低渗储层孔隙结构模型及微孔隙定量化技术、特低渗储层测井评价等。储层评价发展的趋势是结合新的理论,充分利用现有的一切新兴技术,从定性评价发展到定量评价。且近年来流动单元研究、分形理论,等新兴理论在储层平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地质学家把这一技术与以往的储层研究技术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储层地质模型和计算机三维地质模拟,促使储层研究从定性化向定量化、可视化方向发展。而对于姬嫄油田低渗砂岩的研究来说大量研究表明其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溶蚀孔、微孔、晶间孔、微裂隙,主要以中小孔为主,孔隙半径常常小于50um,在特低渗储层中粒间孔主要为残余粒间孔,且数量上小于溶烛孔。同时,微孔和微裂隙明显增加;喉道类型主要为点状喉道、片状喉道和管束状喉道;孔喉组合类型主要有中孔细喉型、小孔细喉型和微孔、微喉道及微裂隙混合型。它们的组合非常复杂,给油田开发带来更大的难度。另外低渗透油藏评价新思路一必须引入新参数,在评价特低渗透储层及其划分标准时,在采用渗透率、孔隙度、有效厚度、有效厚度钻遇率、喉道中值半径、泥质含量、碳酸盐含量等常用参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低渗透储层的特点,引入反映低渗透渗流特征的参数,建立新的适应特低渗储层特点的评价指标体系。低渗透储层的微相类型和岩相类型与储层演化也密切相关。如在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储层中,同一沉积体系的不同微相砂体的储集性能差别大,其成岩演化特征亦不相同。可以说,岩性微相一成岩相同时控制了储层孔隙的演化,寻找这种有利的成岩一储集相带关键是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勾画出有利的岩性微相和储层的成岩相。3研究方法与思路本次研究在了解盆地区域地质背景的前提下,研究盆地地质构造和沉积相对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