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微课设计的粗浅认识一、发现问题高效课堂是相对于原来的那种“少、慢、差、费”的无效教育而言的,其核心是以学生为本。高效课堂的特点有三个:一是学生直接面对教材,将教材还原为“生活”,关键是主动学习;二是将教材还原为课程资源,还原为学生的生活实践,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三是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知识,而是在学习知识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验生活的情趣,在艺术欣赏和创作中形成高尚的生活态度、生活情趣,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日常的教学小问题只有经过设计才转化为研究课题,而设计就要选择高效课堂的模式。微课程研究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更强调高效课堂理念的支持。教师选择何种理念将决定教师选择何种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微课程研究不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问题解决,它需要教师不断地与周围的同伴对话、与校外的专家对话,也需要必要的理论充电。胡铁生认为,“对教师而言,微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突破教师传统的听评课模式,教师的电子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基于微课资源库的校本研修、区域网络教研将大有作为,并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微课程对于学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说,“微课能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缺补漏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特别是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二、制定计划针对现在学生写作的情感缺失,制定指导计划三、实施过程案例1、我曾经上过一堂三省四市的赛课《做一株会动情的芦苇》,是一堂作文课。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近些年许多学生在写作上的退化,其实不是技巧的问题,而是现在的学生情感的缺失,这点,许多教师没有认识到或者认识到却无从下手。我觉得,学生情感的缺失,其实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学生不懂得感恩,凡事觉得理所当然,这就是问题的所在。这堂课,我既要完成语文的教学任务,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德育,要做到润物细无声,这种渗透绝不是枯燥的说教,我觉得只要在课堂上,学生那时那地动情了,领悟了,就是一次成功。我先以法国作家帕斯卡的名言入手,又以双节期间收到的祝福短信做对比,叫学生领悟到那些转发的短信其实少了一份真情,接着引入经典篇目《背影》、《父亲》,叫学生感知那种无私的爱,在唤醒学生的情感时,我加入一段多年前我随父亲回故乡湖北的经历视频,配以深情的朗读,学生被感动了,接下来的自我表达都是那么的动情,有一个女孩,想起自己对奶奶的漠视,现在都成了遗憾,哭成了泪人.......课堂上学生表述的都很生活化,一个个细节被看到,一段段真情被发掘,彻底的实现了我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在教学中渗透了思想道德教育。案例2创设情境,是教学中常用的手段,在语文教学中,其作用更为突出。但是许多人认为“情境”的创设,就是讲课开头的渲染,之后就那么回事了,其实不然,我觉得,情境的设置,当在授课的过程始终,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潜在的影响,是教学更好进行的有效方法,虽不是必须。但用得好,会锦上添花。然而,不刻板,不做作,润物无声、水到渠成的情境创设还是需要动些心思的。我讲过的一课《那树》为例。《那树》讲的是一棵老树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从自然生长到惨遭屠戮的过程。作者把老树写成一个鲜活而美好的生命,把那屠杀的过程写得“血肉模糊”。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深厚感情和对它最终被伐的深切痛惜,表达了对都市文明发展利弊的深层思考,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感慨和忧虑。为此,授课伊始,教学生进入“状态”,我觉得以他们身边的例子为好,配上富有煽动之情的导语,学生进入状态很快。以身边事入题,会让学生有真实的情感体验。看惯了风花雪月,清词丽句的堆叠,言之无物的渲染,走过场一样的导入,觉得开场的切入生活实为上策。如下:(展示哈尔滨市三棵树的历史图片,再出示现代社会哈东站的图片)在现代文明的喧嚣中,在都市钢筋水泥的包围里,社会在发展,可是见证历史的那些绿色,却一步步走上了时代的绝路,难道社会的发展必然以牺牲树木为代价?那些久违的地名只能在故纸堆中寻找旧痕?就让我们来缅怀那棵树的呻吟,倾听一位智者的挽歌。在接下来的过程中,语文知识的讲析,不能刻板的说教,我采用启发探究式,并且配上一些图片,背景音,学生在分析文章的时候,根深的体悟到文意。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一棵树,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这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个人的,这是一个学生个人对文本阐发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之前,我先启发学生发挥想象力,并播放了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