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4460778A(43)申请公布日2022.05.10(21)申请号202111616069.3(22)申请日2021.12.27(71)申请人重庆惠科金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地址400000重庆市巴南区界石镇石景路1号申请人惠科股份有限公司(72)发明人胡晓刚李荣荣(74)专利代理机构深圳市世纪恒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44287专利代理师许青华(51)Int.Cl.G02F1/13357(2006.01)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8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结构及显示装置(57)摘要本申请公开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结构及显示装置,其中,背光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光源板以及光学膜片,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光源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透光磁力结构,且在透光磁力结构内形成有自光源板朝向光学膜片的磁性支撑力,透光磁力结构部分形成于光学膜片,使得磁性支撑力用以支撑光学膜片;通过透光磁力结构替代现有的显示装置中的支撑柱结构,不仅能为光源提供足够的混光距离,提高视觉效果,增强用户的视觉体验,而且简化显示装置的内部结构,提高显示装置的组装效率。CN114460778ACN114460778A权利要求书1/2页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光源板以及光学膜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光源板和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透光磁力结构,且在所述透光磁力结构内形成有自所述光源板朝向所述光学膜片的磁性支撑力,所述透光磁力结构部分形成于所述光学膜片,使得所述磁性支撑力用以支撑所述光学膜片。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磁力结构包括磁极极性相同的第一相斥磁性部和第二相斥磁性部,所述第一相斥磁性部和所述第二相斥磁性部中:所述第一相斥磁性部包括设置有磁性材质的光学膜片,或者,所述第一相斥磁性部设于所述光学膜片;所述第二相斥磁性部包括设置有磁性材质的光源板,或者,所述第二相斥磁性部设于所述光源板。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板包括光源板本体以及设于所述光源板本体朝向所述光学膜片一侧的封胶涂层;所述第二相斥磁性部包括设置有磁性材质的封胶涂层,或者,所述第二相斥磁性部设于所述封胶涂层。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相斥磁性部包括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的第二透光磁性涂层;和/或,所述第二相斥磁性部包括设于所述光源板的第三透光磁性涂层。5.一种显示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模组,包括依次设置的光源板以及光学膜片;显示面板,用于设于所述光学膜片背对所述光源板的一侧;以及,两个第一相吸磁性部,分设于所述光学膜片与所述显示面板,两个所述第一相吸磁性部磁极极性相反。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设置为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上设有第一相斥磁性部;其中,设于所述光学膜片的第一相吸磁性部包括所述第一相斥磁性部。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装置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相吸磁性部中,其中一个第一相吸磁性部包括磁性光学胶层,和/或,另一个所述第一相吸磁性部包括第一透光磁性涂层。8.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光源板背对所述背光模组的光学膜片的一侧的背板;胶框,设于所述背板的侧端;以及,支撑膜片,沿横向延伸设置,所述支撑膜片的外端连接所述胶框的内侧,所述支撑膜片的内端处于所述光学膜片和所述光源板之间,用以与所述光学膜片连接。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显示装置内还形成吸附磁力结构,所述吸附磁力结构包括磁极极性相反的两个第二相吸磁性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相吸磁性部设于所述支撑膜片;另一个所述第二相吸磁性部设于所述光学膜片,或者,另一个所述第二相吸磁性部包括设置有磁性材质的所述光学膜片。2CN114460778A权利要求书2/2页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还包括触控膜组,所述触控模组设于所述显示面板背对所述光学膜片的一侧。3CN114460778A说明书1/8页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结构及显示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结构及显示装置。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miniLED和microLED属于LCD背光技术,只是通过封装、尺寸微缩与巨量转移技术的导入,提高背光源区域控制的能力、减少背光的光学距离,进而实现超薄、高动态对比的背光技术;miniLED背光的导入将有助于突破LCD的限制、弱化自发光技术的优势,进而将LCD于替代技术的性价比差距进一步拉大。与OLED相比,miniLED具有更高的动态范围,更好的对比度,并且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