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07816143A(43)申请公布日2018.03.20(21)申请号201610825810.X(22)申请日2016.09.14(71)申请人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100085北京市海淀区大钟寺东路9号京仪科技大厦B座407房间申请人王昌兴(72)发明人王昌兴付学宝黄林王东方尹稚袁昕袁牧(74)专利代理机构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201代理人黄德海(51)Int.Cl.E04B1/98(2006.01)E04H9/02(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5页附图2页(54)发明名称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所述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包括: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具有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放大阻尼支撑,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第二放大阻尼支撑,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具有轴向耗能,所述阻尼器的轴向沿竖直方向定向,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刚性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刚性连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具有阻尼器耗能效果显著,结构振动和损伤小、安全性和舒适性高等优点。CN107816143ACN107816143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建筑主体,所述建筑主体具有在水平方向上相对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第一放大阻尼支撑,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与所述第一侧壁相连;第二放大阻尼支撑,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与所述第二侧壁相连;阻尼器,所述阻尼器具有轴向耗能,所述阻尼器的轴向沿竖直方向定向,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刚性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刚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包括第一上支撑杆和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一上支撑杆、所述第一下支撑杆和所述第一侧壁呈三角形连接;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包括第二上支撑杆和第二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杆、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侧壁呈三角形连接;所述阻尼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一下支撑杆刚性连接,所述阻尼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刚性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一下支撑杆连接在所述阻尼器的所述一端的中心处,所述第二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下支撑杆连接在所述阻尼器的所述另一端的中心处。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连接点的上方。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长度,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长度。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支撑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下支撑杆的长度相等,所述第一下支撑杆的长度与所述第二上支撑杆的长度相等。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主体的竖向截面为矩形,所述第一上支撑杆、所述第一下支撑杆、所述第二上支撑杆和所述第二下支撑杆分别连接在所述建筑主体的竖向截面的四个拐角处。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器进一步具有剪切耗能。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和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中的每一个的刚度均大于所述阻尼器的刚度。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放大阻尼支撑的刚度与所述第二放大阻尼支撑的刚度相等。2CN107816143A说明书1/5页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建筑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放大阻尼耗能支撑体系。背景技术[0002]随着《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对抗震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建筑结构的安全越来越重视。为了满足规范的要求,不得不加大结构构件的尺寸,增加材料的强度,甚至很多建筑结构按照常规设计已难以满足,鉴于此,减隔震技术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建筑结构设计当中。[0003]减隔震技术主要采用隔震支座、阻尼器和屈曲约束支撑等。隔震支座通过增加结构周期,降低地震输入,同时增加结构阻尼,增加阻尼耗能,降低结构的损伤。阻尼器通过加大结构阻尼,增加阻尼耗能,降低结构损伤。屈曲约束支撑通过支撑屈曲耗能,降低结构损伤。减隔震技术发挥效应的基础是结构本身产生较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