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六国论作家介绍时代背景简介生字多音字辨析词语②一词多义(1)②一词多义(2)②一词多义②一词多义(3)②一词多义(4)③通假字④古今异义⑤词类活用特殊句式(1)特殊句式(2)课文结构写作特点写作特点难点讲解对比阅读《六国论》苏辙针对性训练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始速祸焉(加快)B.率赂秦耶(全都)C.二不能独完(保全)D.抱薪救火(柴草)3.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暴秦之欲无厌B.百有余年矣C.李牧连却之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思厥先祖父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C.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D.秦以攻取之外5.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A.盖失强援,不能独完B.能守其土,义不赂秦C.并力西向D.日削月割,以趋于亡6.选出与“不赂者以赂者丧”一句中“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A.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B.举以予人C.日削月割,以趋于亡D.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7.选出对下列文言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①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③赵尝五战于秦④洎牧以谗诛⑤齐人勿附于秦⑥是又在六国下矣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B.③、④不同,⑤、⑥相同C.③、④相同,⑤、⑥不同D.①、②不同,⑤、⑥也不同二、填空题2.作者用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相比较,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比较,两相对照.得出“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的论断。从比较中可以看出,秦得地的主要原因是______。诸侯失地的原因是_____,“固不在战”四字,深化了上面中心论点中“_______,_______”的道理,证明了“_________”的观点。3.为了说明“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即赂秦之弊,作者进一步进行了如下对比。诸侯为“一夕安寝”,今日与明日相比,说明割地次数的频繁,且数量越来越:秦得“五城”、“十城”之后“”。说明秦的“大欲”是“”的,从而证明并不能苟安图存。实乃“”。在这—对比说理中,作者又将赂秦诸侯的先辈创业之艰难与子孙的“”相比,先辈的“暴霜露”与子孙的“”相比。斥责了赂秦者的卑鄙无耻。4.上题两层运用了论证.下面作者又用古人名言“”,印证了自己的论证。这是用法来论证的。5.补写句子。(1)古人云:“以地事秦,,。火不灭。”(2)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3)苟以天下之大,,6.翻译句子。(1)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来就不是由战争决定的。(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卜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3)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三、课内阅读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不曾)B.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免不了)C.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因此)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消灭)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②是谁之过与③此言得之④较秦之所得A.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相同B.①、②词义不同,③、④词义也不同C.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不同D.①、②词义相同,③、④词义也相同3.下列句子中存在转折关系的一项是()A.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B.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4.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因此燕国虽然是小国,却最后灭亡,这是善于用兵的结果)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赵国与秦国打了五次仗,败了两次却胜了三次)C.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到李牧被杀,赵都邯郸也就成了秦国的州郡)D.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况且燕赵处在其他四国快要被秦国完全消灭的形势下,可以说势力单薄,这样打了败仗亡了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5.作者说:“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这样说的根据是什么?下列能说明这一原因的一项是()①(齐)与嬴而不助五国②丹以荆卿为计③牧以谗诛④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⑤智力孤危⑥三国各爱其地A.①②④⑥B.③④⑤⑥C.①②③⑥D.①③④⑤6.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认为齐国的失败是因为“盖失强援”。B.作者认为赵国失败的原因是“用武不终”。C.作者总结齐、燕、赵失败的原因,即在于它们贿赂秦国。D.作者假设齐、燕、赵“反其道而行之”,灭亡与否就无法估计了。比较阅读[乙]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