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中的和谐、精彩往往来源于精心预设基础上的绝妙生成。随着课程改革地不断推进与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勇敢正视教学过程中随时涌现出的、非预设的生命信息,自觉地理解、接纳、开发利用这些“生成性资源”并积极寻求处理这些“生成性资源”的技巧与方法,努力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理想课堂。纵观目前教育研究的动态,对如何开发利用“生成性资源”的研究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的数学课堂上学习氛围民主和谐、学习方式灵活多变、智慧生成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一派生机勃勃的喜人景象。但与此同时,教学中我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活跃,爱发表不同的意见了,当面对这一个个难以预料的“节外生枝”时,很多教师常常感到手足无措、心有余而力不足:或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很牵强的给予解释、或用“课后研究”来作挡箭牌、更有甚者使用教师的权威粗暴打断、不予理睬,致使一些很有研究价值的课程资源悄悄流失,失去了与学生共同发展的绝好机会,影响了教育目标的落实,使我们的教学误入表面光鲜而实质低效的“怪圈”。面对这些新的考验与挑战,有个问题亟待解决——教师该如何提炼、重组与调控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使其能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这里谈几点自己粗浅的认识。一、善于倾听,及时捕捉信息所谓生成性资源,指不是教师预先设计的,而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等活动即时产生的资源,包括互动、对话中产生的问题、事件、情境或行为等信息。关注每个孩子,相信他们每一个回答都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维方式。教师要学会倾听孩子的话,思考孩子:他为什么这么回答?他是怎么想的?是什么问题导致他有这样的想法?我们不仅要学会发现学生动态生成的亮点资源,也要及时捕捉学生出现尴尬的问题所在。只有学会倾听,随时抓取新的信息,理解了孩子的话,教师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采取合适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反之,不会倾听,则可能会丧失很多宝贵的生成性资源。在刚刚引入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除法。”有一个坐在第一桌的学生就有意见了,在底下嚷:“为什么乘法还没学完就学除法了呢?”其它学生听到了,三三两两马上附和:“对呀,怎么就学除法了呢?”课堂乱了。这个学生没有举手就在底下乱嚷,而且这节课本来就是学习除法他竟然不同意,这不是瞎捣蛋嘛,我心里很气愤。于是,我批评了一句:“我们一直强调发言前要举手,怎么可以乱嚷嚷呢?”学生都静下来了。我也没理会刚才的问题,开始上新课。我听到那个学生在座位上仍不服气地嘟嚷:“6、7、8、9的口诀都还没学呢。”我心里一震。我错怪那个学生了,也丧失了一个多么好的课堂资源。其实,他清楚地知道我们学过的口诀到5,还应该再学习6、7、8、9的口诀;可是为什么教材在5的口诀过后却马上安排学除法呢?他想不明白。如果给那个学生一个机会,把他的想法在全班说一说,不仅能使全班学生进一步清楚教材的知识安排体系,明白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抛出问题:“对呀,为什么教材这么着急就安排除法了呢?乘除法之间有什么特别的联系呢?这节课学完了,你就知道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除法的欲望,也暗示着乘除法之间有联系,等着学生去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我对学生的问题中“乘法没学完”缺乏敏感性,主要是漠视学生的问题,因此也没能好好把握这个生成性资源。二、对比目标,作出判断捕捉到生成性资源,面对这些产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原生状态的资源信息,作为教师应按照怎样的标准加以选择,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利用,什么样的生成资源可以忽略,怎样才能引领学生把教学过程向更高水平推进。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对比目标,作出判断。有效的生成资源包括:一是能够对新教材学习内容、有利于知识技能掌握的资源;二是能展现学生独特思维和良好学习方法、有利于发展学生智能的资源。三是与学生具体学习、生活经验相联系的促进认识深化、情感发展的资源。是有效还是无效资源,教师要准确判断,这个判断将影响到采取的措施。一个老师上《游乐场》这课,教师要求学生提出乘法或除法解决的问题,学生提了很多。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了一个加法问题,教师马上指出:“我们要求的是乘、除法的问题。”这个措施就很果断,因为她马上判断出学生的问题是属于无效资源,可以果断弃之。三、选择、提炼、重组“生成性资源”在准确判断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后,教师要采取一定的策略,或直接引用,或果断弃之,更多的是巧妙点化,使之与学习内容对接,帮助知识技能的掌握。此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对蕴含创新意识的思维火花,对学生自己创造的良好学习方法教师要及时捕捉并加以“放大”,转化成新的教学资源。这特别需要教师具有“化腐朽为神奇”之能力,点在需要时、化在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