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考探究课认知规律总结与答题要诀指津一、改革的定义和分类1.改革的定义改革是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做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2.改革的分类(1)从程度上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2)从内容上看分为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文化改革。(3)从性质上看可分为奴隶制改革、封建性质的改革、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①奴隶制改革: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伯利克里改革、管仲改革、鲁国“初税亩”。②封建性质的改革: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洋务运动、北魏孝文帝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③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欧洲的宗教改革、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④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中国的改革开放。二、归纳“改革背景”的一般方法1.社会发展趋势:经济条件——根本原因。2.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3.社会危机:内忧(财政危机、三大矛盾导致政治危机)外患(民族危机)——必要条件。4.改革力量:阶级条件——组织条件。5.改革及支持者的革新意识:思想条件——主观条件。6.外部因素:催化剂、导火线——直接原因。三、改革的一般原因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需要。如商鞅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大化改新、明治维新等。2.缓解社会危机巩固统治的需要(抑制土地兼并增加政府收入实现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缓和民族关系等)。如雅典梭伦改革埃及阿里改革王安石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3.吸收其他民族的特长。少数民族为吸收汉族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加速本民族封建化进程的需要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有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特长的改革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4.达到特定目的的改革。如管仲改革(实现富国强兵)欧洲宗教改革(适应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罗斯福新政(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四、归纳“改革结局”的一般方法1.如何评定“改革的结果”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注意改革的成功与否有两个主要标志:一是改革是否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改革是否被中断。即改革达到了预期目标有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不管改革者处境怎样都能继续下去的改革才是成功的改革。2.如何分析“改革成败的原因”(1)看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3)看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否行之有效。(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五、评价改革的原则及改革规律性的认识1.原则要把每次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2.规律性认识(1)改革是革除弊政、促进国家富强的重要手段。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要发展进步必须与时俱进敢于改革。(2)改革必然会因损害某些人或集团的利益而遭到其反对因而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不会一帆风顺这就需要改革的措施必须行之有效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3)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能否成功的根本原因。(4)分析改革成败的具体原因要看改革派与保守派双方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5)改革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走适合国情的改革之路。1.(2018·江苏高考)戊戌变法时期改革科举制度的主张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梁启超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科举制度的方案。他的上中下三策从总体上是要解决旧的科举考试不求实际、摧残人才、于世无补的弊病引导人们崇尚实学以新的文化知识来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上策是以学堂制代替科举制;中策则存科举之名同时设立各种实学考试;下策是对考试内容作本质的变更摒弃过去八股取士的做法。这样就会涌现一批讲实际、重应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新人。——摘编自李喜所等《梁启超传》材料二康有为代人草拟上疏请废八股。光绪帝虑及各种变法的奏章多为保守大臣反对此疏交付廷议必引起大哗。于是决定不付廷议径下诏:自下科始乡、会试及岁科各试废八股改试策论。后依张之洞建议乡试以历代掌故为主兼及五洲各国政艺“会试亦如之”。迂腐的读书人对此“惊怪不知所为”。书商则“乘时射利猎取中外时报补缀成篇标以俗名如《三场要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