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探月?自从48年前苏联月球1号探测器掠月而过全世界迄今进行了123次月球探测活动但直到今天这个星球上的任何资源都尚未在人类生活中得到直接应用。那么中国为何要派出嫦娥一号卫星奔向月球进行探月工程?尽管月球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科学家们把目前可能开发利用的月球资源大致分成3类:——高位置资源。“站得高就望得远”目前的通信、气象、资源等应用卫星都是因为拥有高位置而发挥作用月球比卫星更“高”从那里回望地球必然有不同效果。——微重力和高真空环境资源。重力只有地球六分之一而且没有磁场的月球如果生产新型合成材料或生物药品将会获得混合非常均匀的产品。由于月球没有大气以月球为基地观测宇宙用40厘米直径望远镜的观测效果就相当于地球8米直径的望远镜。——矿产和能源资源。已经发现月岩中有100多种矿物其中有很多是地球稀有矿物。有人预计全世界煤炭还能开采100年石油70年。核电需要的铀矿按目前发展速度仅能用50年。如果利用核聚变发电氦-3是最安全最清洁的能源然而地球上的氦-3仅有15吨左右尚不能支持美国半年的用电量。月球上的氦-3最保守估计可供全世界开采500年。尽管这些资源的利用遥远到无法预期但科学家从不怀疑这一天的到来。50年来世界各国发射了近百颗深空探测器把人类的眼睛带到了太阳、7颗行星、彗星和小行星带到了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深空中使“相对论”等一系列宇宙基础理论得到了验证并获得了很多对宇宙的新认识。探索宇宙奥秘这中间怎能没有中国人的身影?30年前中国科学家曾用美国人赠送的月球岩石发表了12篇高水平的论文。参与研究的欧阳自远院士把用我国自己的原始数据进行研究当成一种幻想。进入21世纪当经济实力和航天技术都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国终于决定开展深空探测活动并以无人月球探测作为起步。古稀之年的欧阳自远被任命为绕月探测工程地面应用首席科学家。他说:“包括港澳在内的全国122位专家学者组成了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大家期盼月球科学数据尽早传回期盼我国科学家能在宇宙探索中做出更多贡献。”“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别人探月搞了几十年我们现在为什么还要去搞?”作为绕月探测工程的总指挥栾恩杰经常被问到这样的问题。每当这时栾恩杰都不禁微笑反问道:“别的国家生产汽车我们是不是就不用生产了?别国科学家研究人类起源我们的科学家还要不要研究?”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中国科学家一直以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姿态在浩瀚太空书写着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度。1984年联合国通过的《月球协定》规定月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是如果我国的月球探测活动取得一些成果在国际上讨论《月球协定》的修订和分享月球权益时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就能更有效地维护我国在月球的合法权益否则就没有发言权。”孙家栋说。专家们朴素的话语传递着一个共同的声音:在尖端领域中国人必须要有自己的作为。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在冷战背景下开展了大规模的探月活动。经过二三十年的沉淀和思考人类重新从科学角度审视月球探测21世纪的最初几年美、俄、欧、日、印等不约而同地启动了月球探测计划掀起了新一轮月球探测高潮。如同地球上的南极科学考察一样谁先到达谁就掌握主动。“如果等到别人都已找到月球资源利用的方法我们再启动探月计划就太晚了。”欧阳自远说“第一轮探测我们没有赶上新一轮探测热潮中中国决不能落后。”“我们没有重复别人的老路而是实现了跨越。”从立项到发射仅用了3年多时间作为工程总设计师的孙家栋感到十分自豪“嫦娥一号卫星将首次绘制月球三维全图探测的元素中有9种是国际上从未公布的……”探月工程将推动基础科学和应用技术新突破上世纪80年代在日内瓦联合国知识产权总部各个国家代表自己知识产权的展台上美国人展出的是一块月球岩石苏联人展出的是加加林的照片而中国展出的一个景泰蓝花瓶。当时来到这里参观的中国青年学者叶培建被深深震撼了。在今天什么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航天技术无疑是重要的特征之一。如今叶培建已成为中国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的总指挥兼总设计师。他说耗资256亿美元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使美国建立和完善了庞大的航天工业体系支撑起整个美国近十余年的经济和技术的高速发展。从阿波罗计划中派生出了大约3000种应用技术成果。我国目前已经拥有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展了通信、气象、对地观测、定位导航、科学实践、返回式、小卫星等7大系列应用卫星发射了4艘无人飞船和两艘载人飞船将3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探月工程立项后数千人的研制大军投入其中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层以上骨干的平均年龄仅35岁左右。“通过探月培养一支出色的队伍这是中国航天事业未来的希望之所在。”孙家栋为此特别欣慰。探月工程中需要突破远距离数据传输、人工智能、自动化加工、空间核电源等一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