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构造变形及构造演化特征东昆仑造山带位于中央造山系的中段,具有多旋回碰撞造山作用特征。该造山带经历了多期(次)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具有造山类型的多样性、活动的长期性及结构的复杂性等特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位于东昆仑造山带内,构造变形异常复杂,记录了不同期(次)、不同特征的变形事件,作为中国大陆多块体拼合形成演化及其动力学与构造域时空转换的重要区域,是研究原/古特提斯洋陆构造演化和复合造山作用理想的试验基地。本文通过构造地质学、岩石学、沉积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及岩石组构学等方法,对东昆仑(东段)东昆中混杂岩构造带几何学、运动学及动力学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认识和进展:1、对东昆中构造混杂岩带的8条实测构造剖面进行野外及室内的详细研究后,将构造混杂岩带变形划分为7个期(次):(1)第一期(次)构造变形(D1)时间为新元古代中期(早晋宁期),表现为在南北向收缩机制下,生成透入性面理(S1),显示了深层次塑性流变特征,变质作用大致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2)第二期(次)构造变形(D2)产生于早古生代中晚期东昆中断裂带南北两侧陆块的俯冲挤压环境,形成以初始构造面理为变形面的各种具逆冲性质的深层次塑性变形构造组合。通过对构造面理和拉伸线理产状的计算处理,获得其古应力场方位为NE-SW(σ1:189°∠1°)向,利用动态重结晶及亚颗粒粒径估算法获得平均古应力值为383.43MPa,对石英c轴组构和矿物(长石、石英)的显微构造(动态重结晶类型)特征详细研究后,获得该期变质变形温度为500℃~650℃(高绿片岩相-低角闪岩相),相应的平均应变速率为1.38×10-8s-1,反映构造混杂岩带在该期为高温高压的变形环境,具极高的应变速率。利用瞬时应变伸长轴法计算的瞬时运动学涡度、石英c轴组构结合斜交面理方法获得的瞬时涡度、石英c轴组构结合有限应变法获得平均涡度和利用C′法获得瞬时运动学涡度值分别为0.69~0.79、0.25~0.82、0.27~0.32和0.27~0.36,表现为由早到晚不同阶段的运动学涡度值由大变小,瞬时应变伸长轴和石英c轴瞬时涡度值相近,且均存在大于0.75和小于0.71的样品,说明纯剪切组分和简单剪切组分为主的应变在剪切带同时发生或至少部分同时发生,是东昆仑构造混杂岩带两侧陆块间斜向汇聚挤压应变的结果,石英c轴组构呈斜方对称或弱的斜方对称也印证了这一构造现象。(3)第三期(次)构造变形(D3)在早古生代晚期东昆中断裂带南北两侧陆块全面碰撞拼合背景下,形成具左行走滑剪切性质的中-深层次塑性变形构造组合,古应力场方位为e-w(σ1:89°∠36°)向,平均古应力值为288.48mpa,变质变形温度为500℃~530℃(高绿片岩相),相应的平均应变速率为3.0×10-11s-1,反映了构造混杂岩带在该期为高温中高压的变形环境,应变速率较高,但比俯冲阶段的应变速率低很多。(4)第四期(次)构造变形(d4)在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南侧布青山-阿尼玛卿洋的俯冲、汇聚阶段,形成各类具逆冲剪切性质的塑性变形构造组合,古应力场方位为nw-se(σ1:333°∠21°)向,平均古应力值为317.48mpa,主体变质变形温度为480℃~530℃(绿片岩相),相应的平均应变速率为6.41×10-9s-1,反映了构造混杂岩带在该期为中高温中高压的变形环境,具很高的应变速率。利用不同方法获得的运动学涡度值分别为0.72~0.81、0.62~0.99、0.30~0.85和0.37~0.51,也表现为由早到晚不同阶段的运动学涡度值由大到小变化的特征,瞬时应变伸长轴和石英c轴瞬时涡度值相近,且均存在大于0.75和小于0.71的样品,说明纯剪切组分和简单剪切组分为主的应变在剪切带同时发生或至少部分同时发生,是布青山-阿尼玛卿构造混杂岩带两侧陆块间斜向汇聚挤压应变的结果。(5)第五期(次)构造变形(d5)在中三叠世南侧巴颜喀拉陆块与东昆仑陆块全面碰撞拼合的地质背景下,形成具右行走滑剪切性质的中-浅层次脆韧性构造组合。该期构造变形的古应力场方位为e-w(σ1:89°∠45°)向,平均古应力值为321.57mpa,变质变形温度为480℃~500℃(低绿片岩相),相应的平均应变速率为4.49×10-11s-1,反映构造混杂岩带在该期为中温中高压的变形环境,应变速率较高。利用不同方法获得的运动学涡度值分别为0.56~1.00、0.59~0.91、0.22~0.74和0.19~0.31,也具有由早到晚不同阶段的运动学涡度值由大变小的特征。(6)第六期(次)构造变形(d6)在晚三叠世末期后造山阶段地质背景下,生成浅-表层次具左行走滑变形的韧脆性构造组合。该期平均古应力值为346.47mpa,变质变形温度为380℃~480℃(低绿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