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105068产业集群、区域创新体系与中小企业政策聂鸣*(华中科技大学治理学院,湖北省武汉市,430074)摘要本文采纳国家创新体系分析法,以产业集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能力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产业集群为创新过程中交互式学习制造了条件,从而提升了区域创新绩效。在借鉴已有的产业集群政策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基于集群化中小企业政策的构想。关键词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创新体系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持续加快,不管是国际间依旧各国国内的区域之间的竞争持续加剧,由此引起对竞争力的广泛关注。近年来,由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进展中的地位日益提升,如何提升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再次成为理论界与政府共同关注的焦点。与大型企业相比,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在资源猎取、研究开发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处于劣势。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进展中的不可或缺性要求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进展与壮大,这就构成了政府对中小企业必须援助的理由。但如何才能够培养中小企业的连续进展能力,这是近半个世纪来一直在探究的咨询题。传统的中小企业政策是基于市场失效的理论,由此所设计的政策侧重于通过政府的作用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资源供给。然而,随着竞争优势的源泉从低成本转向创新能力,这些政策的局限性日益显露出来。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同时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集群引起人们的关注,如“第三意大利”的传统产业集群、美国硅谷的信息产业集群、中国台湾的运算机产业集群以及印度班加罗尔的软件产业集群等。与此同时,技术创新理论与竞争力理论的进展为重新凝视中小企业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如波特(M.Porter)在分析国家竞争力时采纳了集群分析法,认为一国在某些产业的竞争力与该国在这些产业中的产业集群优势有关[1]。而由弗里曼(C.Freeman)、伦德瓦尔(B.A.Lundvall)等人所倡导的国家创新体系理论[2][3],强调创新过程中的交互式学习作用,能够用来讲明什么缘故集群化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升。90年代中期,一些国际组织和一些国家的政府开始有意识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实践,并以此作为促进中小企业进展的新途径,如联合国工发组织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进行了实践,并将所获得的体会向进展中国家推广[4]。丹麦、荷兰等欧洲国家由政府启动若干集群化项目,随后OECD也组织其要紧成员国对集群化的成效以及基于集群化的政策进行研究。本文将对以中小企业为对象的集群化政策进行探讨。文中第二部分分析集群化对创新能力的阻碍,第三部分讨论基于集群的中小企业政策的设计。产业集群与创新过程中的学习效应创新作为从研究开发到研究成果成功实现商品化的过程,有关事实上现的机理和规律一直处在探讨和争辩之中。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线性创新过程模型处于主流地位。这一理论认为,创新过程始于研究开发活动,序贯穿过设计、制造和营销等时期,最终实现研究成果的商品化。按照这一理论,推进创新活动的重点应放在增加研究开发的资源投入,政策作用对象以大型企业和大学、科研机构为主。尽管这一理论仍旧有较大的阻碍,但同时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批判。第一,研究开发活动尽管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并非是创新发生的必要条件。从数量上来看,大量的创新是渐进式的创新,这类创新对研究开发活动的依靠程度较低,而数量上较少的全然性创新则对研究开发活动依靠性较大。施穆克勒(J.Schmookler)等人用实证研究证明了市场需求在许多场合是技术创新的要紧源泉;其次,创新过程中的信息流淌也非像线性创新过程模型所描述的那样,以单向方式流淌。克莱因(B.Klein)和罗森伯格(N.Rosenberg)的链状创新过程模型表明,在创新主体内部的各个环节之间以及创新主体与外部环境之间存在大量的信息反馈,各种活动主体之间能否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是创新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按照这一模型所给出的结论,创新政策的重点应放在促进与创新活动有关的各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传统创新理论的一个要紧缺陷在于将信息与知识混为一谈。技术在主流经济学理论中一直被作为公共物品看待,同时认为技术等同于信息。因此,只要获得有关新技术的信息,就能够将其运用于生产过程之中,进而实现技术创新过程。事实上,猎取信息与有效的有用信息并非是等价的,就如同面对一组试验数据,一流的学者能够从中作出许多有价值的推论,而末流的研究人员却得不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此外,知识按其形状能够划分为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能够用编码化,通常用文本的形式来表达,因而易于传播。而隐性知识则难以编码化,不易用文本的形式表达,其获得途径要紧是通过“干中学”(learningbydoing)和“用中学”(learningbyusing)。那种认为信息技术的进展将使得空间距离不再是技术扩散要紧障碍的观点过于乐观,因为这只是加速了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