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化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论文文化通识教育与人文素质的提高论文通识教育是目前在教育界广泛认同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情操、全面发展的社会栋梁之才的必由之路。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很多教学专家、学者和教师开始不断地思考如何将本科阶段的学生培养成既有良好的专业知识又具有一定的人文修养的优秀大学生,能够在迈出校门走向社会以后积极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去,并能充当一个中国文化的传播者以及中华传统美德的践行者。每个中国人从小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人文地理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分支,给予青年人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但是当前大多数高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够合理,没有系统的用汉语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更谈不上用英语授课的中国文化课程。可是时隔这么多年,我们的学生对于西方主流文化的理解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而大学生还要不要深化中国文化的教育呢?本篇论文着眼于研究在校大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现状及对人文素质提高的影响。一、研究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的形式,问卷的内容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中国人文地理知识填空题,要求学生用汉语作答,题目基本上都是常识,一部分是高中阶段需要反复背诵的高频题。第二部分由两道开放题构成,第一题要求受试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人文地理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第二题要求受试者介绍自己的家乡。本次调查共抽取大一至大三年级共八个班级,发出问卷153份,收回有效问卷153份。二、调查结果分析所有题目都是有关中国文化各个领域但以人文地理为重心的很浅表层的常识性问题,在接受调查的这些班级中有两个是大一的班级,刚刚经历了高考,本应非常熟悉这些问题并能轻松作答,但是结果却与预想的差距很大。正确率最高的问题是问孔孟之道的代表人物,正确率为74.5%。孔孟之道是中国文化的精粹,但仍然有25.5%的学生无法作答。接下来正确率比较高的题为第14题,所问内容为五岳之首的泰山位于哪个省份。结果半数以上的学生没有答对。而对于第三题的战国七雄也仅有32%的学生能准确作答;只有31.4%的学生知道世界屋脊为青藏高原。第15题问古代的城与池的所指是什么,只有6名学生答对,占总人数的3.9%。从表中看到,第10、11、12、18、19题竟无一人答对。题目分别问的是有关省份的简称、明清时代的三级考试、中国的戏曲祖师等问题。涉及范围虽广,但作为已经接受了12年正规教育的中国学生来讲,竟无一人答对,着实令人感到遗憾。究其原因,一部分同学反映学习的时候确实记得,可是长时间不涉及也就忘记了,还有一些同学反映高中阶段的考试内容大多数都是很深入的内容,很少有这样常识性的知识。其实,最终的.原因仍然是应试教育的后遗症,考什么就学什么,成绩高就是最终目的,不考自然就不会去“浪费”时间。第二部分为两道开放题,第一题要求受试者提纲挈领地阐述人文地理在通识教育中的意义。第二题要求受试者介绍自己的家乡。对于第一题绝大多数的受试者都认为人文地理在通识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希望学习传统文化、经典历史故事、中国节日由来、饮食文化、周易、名胜古迹、古诗词及民间艺术等等。有一半的同学强调千万不要把它设为考试,因为他们认为如果考试的话,学习的重心就会变成应付考试,也就对此失去了兴趣。11名同学认为,没有必要引入中国文化的教学,本专业的学习已经很难应付了。如果想学习的话课后可以通过去图书馆或是上网等途径自学,没有必要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对于第二题介绍自己的家乡,在受试者中有接近一半的同学来自沈阳,另外一部分同学来自辽宁省的其他城市,还有一小部分同学来自安徽、新疆、内蒙,浙江等地区。有一位家乡为沈阳当地的同学的问卷十分详细地介绍了沈阳城市名字的由来及变迁,并提到沈阳大学的前身为奉天实业学堂。该受试者还提到其兴趣爱好就是四处走走看看,了解某个城市、地区或街路桥梁的名字,体会其背后的趣味。除了这位受试者以外,绝大多数的同学能够列举出家乡的名胜及历史人物、特色小吃等,但是无法对此进行追根溯源。字里行间表达出青年一代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但却缺乏对一地文化底蕴的深层理解。由此可见,多年来大学生都始终在关注本专业学业的发展,未能注重个人知识领域的全面发展,忽视对脚下这一方水土的深刻认识,足见当前的高等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是一块短板。在国内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中就可见一斑。以演讲辩论以及写作比赛为例,参赛的学生能在已备展示中表现优秀,但是在即兴部分无法旁征博引深刻论述社会问题,使得很多比赛流于形式,无法成为大学生展示个性,挥洒青春的舞台。青年一代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中流砥柱,承载着社会责任,不仅应该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更应具备优秀的文化素养,具有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提出几点看法,以期为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三、对策对策一,提升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