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激励性评语在作文评价中的运用教学反思激励性评语在作文评价中的运用教学反思 新课程要求我们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每位学生的文化背景、生活阅历、智力基础、认识程度、表达能力等各不相同,其作文水平不一,发展也有快慢之别。我们应该正视个体差异,不搞“一刀切”,以多重标准多样方式去评价学生的作文,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因人制宜”的多进行激励性评价。通过我的了解和调查,学生写不好作文除了积累有限、不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外,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评价也存在很大问题--死板单调。翻开学生作文,评语大同小异“中心突出、语言流畅、层次清晰……”四字词语比比皆是,既没有个性鲜明的针对性评语,也没有语言优美的激励性评语,学生在教师的评语中找不到写作的方向,也感受不到写作的魅力,写作真正成了学生的负担。为了唤醒学生沉睡的写作意识,点燃他们的激情,帮助他们走出作文困境,我着重抓了作文的评改。下面我就将自己在批改时的一些不成熟的意见介绍如下:宗旨:尊重个体差异,让评价成为学生向上攀登的阶梯;关注写作过程,让激励性评价成为开启艺术殿堂的金石1、“沙”里淘“金”,消除自卑;对于写的很差的作文我不会全盘否定,而是努力的从学生作文中寻找亮点哪怕有一句、一词、一字用的到位,我都会给以表扬。     本班冯哲同学平时一提起作文就愁眉紧锁,可是我发现在那次写以“校园生活”为话题的作文时他的一句描写拔河的句子写的很有特色“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双方队员势均力敌,相持不下,同学们的手背青筋暴出”时,我灵机一动,在旁批中写了这样一句评语“你的描写细致入微让老师刮目相看,相信你的作文会芝麻开花--节节高。从这以后他似乎看到了写作的希望,后来一篇《我的名字叫青龙偃月刀》更是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可见教师的三言两语信手拈来的评语对学生来说可是字字千斤呀! 2、观“花”赏“月”,挖掘潜能对于写的一般的作文我会从一个标新立异的题目、一处形象生动的细节,一个精彩优美的片段入手进行激励。    上次我们班刚练习了一篇以“寻景”为话题的文章,平时就爱舞文弄墨的周文婷同学以他敏锐的洞察力抓住了校园中出黑板报时的一处景致进行描写,他在文中这样写到“一连两天这块黑板都没有动静,自习一下课后就要评比了,这一天的那里出现了四个小姑娘的身影,一个天蓝色,一个白色,一个红色,一个深蓝色,远远看去,好像四朵在风中摇曳的花瓣,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忽远忽近,他们审视着,凝望着,画着,写着眼看时光飞逝,他们好像一点也不心急。“叮铃铃”下课铃响了,他们手中的最后一笔也停了下来。他们收拾好东西,跳着,笑着,开开心心的走了,看着他们的远去的背影,不禁让人感叹美景无处不在”看完这位同学的文章我好似也被感染文思泉涌写到“你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有一个聪慧的头脑,更有一颗热爱生活的 心灵,老师真的很佩服你,继续努力吧!”有一个名人曾经说过“激励和表扬能挖掘人双倍的潜能”我很信服这句话,因为同学们给了我最好的证据。3、美“玉”还“椟”,步步提升对于进步大,文章各方面都写的不错的同学我会给他们来一段很富有创意和文采的评语以激励他们。比如在练习一篇“表现自己”为话题的文章时,许多同学选材都很新颖这让我很受感动。朱林同学以我们班的男生和女生作为自己的素材库写了一篇名为《他们和她们》的文章很独特很成功,我给他评语是:才思敏捷,这是老师送给你的第一句话;出笔不凡,这是老师送给你的第二句话;最后一句话特别的评语送给特别的你,愿你永葆特别;在练习一篇以“梦”为话题的文章时我们班郭翠翠同学写了一首短小精悍的诗《追梦》我下的评语是“诗言志。从诗中老师不仅看到了一个追梦少年的追梦历程,他是那样的执着,那样的义无反顾,更让老师领略到了一个“小诗人”的气质和风度。加油”。这些激励性评语不仅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让学生受到一种文学的熏陶,学生的作文在这样的氛围之下能不进步吗?4、八“面”来“风”, 多元提升。最后我还会给同学一个总评,多角度去评价学生的作文,或是给某某最佳字迹奖,最佳选材奖,最佳层次奖,或是给某某一个最佳语言,最佳创意的评语。总之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成为“作文难民”成为“另类”都会让他们有一种想写的冲动和欲望。 总之,作文教学的激励评价体现了新课程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着眼发展、注重过程的理念,实践证明:实施激励评价对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着明显的效果。当然激励性评语并不是一味的迁就学生,对习作中出现的问题不能视而不见,一律“绿灯放行”,而是要一针见血地指出症结,防微杜渐,不断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真正的用“文字烛光”照亮学生的“精神隧道”。 樊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