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云梦田原文及翻译云梦田是选自选自《郁离子·云梦田》的内容,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云梦田原文及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云梦田原文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之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云梦田翻译楚宣王喜欢安陵君,安陵君执政当权,景睢请江乙去向安陵君建议说:“楚国贫民多,请求把云梦一带的田地租借给他们耕种,解决吃饭问题,不要使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安陵君向楚宣王转告并同意了他的请求。后来,安陵君见到了景睢,便问他收入的赋税额有多少,景睢说:“没有收入。”安陵君惊愕地说:“我还以为你是为了对楚王有利才那样建议的呢,你竟然把把好处送给百姓而作为恩惠吗?”景睢满脸惊异而退去,并告诉人们说:“国家危险了!执政者只想取利,却忘记了百姓,这是一条危险的道路啊!”小议:志利忘民,民穷国危。治国之道首先在于爱民安民,体恤其疾苦。如果统治者“志利而忘民”,则民穷而国危,乃至大乱国政。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注释:①云梦:古泽薮名,指楚国云梦泽,其故址在今湖北省境内,一般泛指春秋战国时的游猎区。“云梦”亦作“云瞢”,汉魏之前所指云梦范围并不很大,晋以后的经学家才将云梦泽的范围越说越广,把洞庭湖都包括在内。《周礼夏官职方氏》:“正南曰荆州,其山镇曰衡山,其泽薮曰云瞢。”郑玄注:“衡山在湘南,云瞢在华容。”南朝陈张正见《赋得韩信》:“淮阴总汉兵,燕齐擅远声……所悲云梦泽,空伤狡兔情。”唐李频《湘口送友人》诗:“去雁远冲云梦雪,离人独上洞庭船。”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你看浩浩洞庭,苍苍云梦,控西南之险,当江汉之冲。”亦借指古代楚地。唐陆龟蒙《庆封宅古井行》:“一朝云梦围兵至,胸陷锋铓脑涂地。”②安陵君用事:安陵君,战国时楚宣王宠幸的嬖臣,封于安陵,故号“安陵君”。用事,旧称当权。安陵,战国时国名。本属魏,秦灭魏后,欲以五百里地易安陵。见《战国策魏策四》。③景睢(sui):楚国大夫。④江乙:魏国人,有智谋,后在楚国做官。⑤贷(dai):借出。⑥入之数:收入的赋税数额。附阅读答案:云梦田楚王好安陵君,安陵君用事①,景睢邀江乙,使言于安陵君曰:“楚国多贫民,请以云梦之田贷之耕以食,无使失所。”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他日,见景子,问其入之数。景子曰:“无之。”安陵君愕曰:“吾以子为利于王而言焉,乃以与人而为恩乎?”景睢失色而退,语其人曰:“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选自《郁离子》)【注释】①用事,旧指当权。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划两处)(2分)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安陵君言于王而许之。11.根据你的理解,你认为景睢治国之道是什么?请简要概括。(2分)参考答案:9.国危矣/志利而忘民/危之道也(2分)10.安陵君向楚宣王转告并同意了他的请求(2分)11爱民安民,体恤其疾苦,以民为本(2分)作品介绍《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刘基认为万物有道,道不可逆;二、物有两极,对立统一;三、理一分殊,探其本质;四、智胜于力,知所未知;五、以物以理,取象思维。“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基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郁离子》不仅集中反映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作者介绍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省文成县)人,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文成,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道士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