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湖北卷高考作文题评析   一、注重开放与限定的统一   2008年高考湖北卷作文题“举手投足之间”将问题的视角对准人们的日常生活,要求考生考量自己或他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从自己或他人举手投足之间发掘人文内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而加强道德自律,完善自我。问题的指涉是具体的日常生活,不是遥远的圣人故事,也不是古籍里的高邈哲言,这保证了考生写作时有生活基础。主旨方面,无论对自己、他人还是自然,洒脱自信不应猥琐卑怯,宽容豁达不必心胸狭窄,友爱善良不得自私傲慢等都是不错的立意。在文体方面,2008年同样保持了湖北卷高考作文的一贯传统,对诗歌体裁不作限制。这些是开放性。同时,命题关注的是“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自己”的态度,并且是在“生活细节”中体现出来的态度,是细微中反映出来的一个人的修养德行、处世准则和行为诉求。材料中的“你”已经表明试题中的“如何对待”的主语是考生自己,也就是说命题人期待考生关注的是“自己”如何跟他人、自然、自我相处,鼓励考生写自己的日常体验和思考所得(当然不是说不能写他人,而是应在他人的言行中反省并得以提升,立足点在自我的完善上)。这样的命题避免了两种常见的中学生写作模式:一是套用读者文摘上的别人的情感故事熬成“心灵鸡汤”,二是假文化名人的言行诗文以故作深沉的姿态演绎成“文化散文”。这些是限制。   二、符合考生认知特点   十七八岁的考生心智发展还不很成熟,受生活空间和学业压力的制约,其视野难免不广阔,其判断难免不准确,其角度难免不多维……如果作文题离大多数考生生活和思考的实际太远,造成考生无法理解或是无话可说,就会导致考生写作时无话找话,所写作文空泛无物,“好学生使不上劲,有能力发挥不出来,有差距体现不出来”,这样的命题就没有效度可言。另外,如果考题一味让考生在作文中扮伟人,做圣人,大谈公民责任、国家社会之类的沉重话题,让他们谈玄之又玄的哲学命题,那么多数人就只能“为赋新词强说愁”。因为中学生毕竟年龄尚小,其心智情趣决定了他们只对身边日常的、轻松多彩的人和事感兴趣,同时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对世界的思考也相当有限。“举手投足之间”关注的是日常生活,无论城市乡村,无论兴趣爱好,无论文科理科,考生都有一定的生活体验作为写作基础,一不存在文题理解的困难,二不存在思考认识的盲点,这就使他们得以各显神通,展现语言的灵秀、思维的缜密、构思的精巧、心地的柔软。   三、紧扣时代脉搏   关注热点是高考作文的传统。现在的考生基本上都是“90后”,这是一群被贴上孤立、好强、追求新事物、责任感不强、现实、虚荣等标签的一代,他们多是独生子女,有鲜明的自我意识,不太会跟他人相处。日常生活中,对于阻碍自己行进的低垂树枝,他们多会折断而不是弯身,对于长了癣的流浪狗多会一脚踢开而不是怜悯呵护,对于敞开的电梯门多会奋勇力争而不是谦恭退让。本次作文试题敏锐地抓住了“90后”的弱点,敦促他们自省自查。其可贵之处在于,命题关注的热点不是政治大事、经济浪潮、国际变革等,不是要求考生去以大写的人在作文中进行“宏大叙事”。这种从小处着眼的关注现实,从社会的发展来看,似乎更有意义——有了作为基本要素的健康个性的存在,才会有整体的良性的社会存在。   四、追求双重引领功效   其一,这道作文题对考生,尤其是对其他年级的学生的写作习惯有积极的引领作用。写作,必须以关注自我为基础,必须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和体验出发,在作文里先说说曾经感动过自己的那些事,去发掘自己日常生活中看似庸常却可能是独特的体验。受前几年考试范文特别是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的影响,学生往往一提笔就去写别人,首先想到的是名人,纷纷模仿套用名人诗文或言行,似乎没有这些装饰内容就没有品位。殊不知,这样写出的作文完全找不到自己,故事是别人的,思想也是别人的。其二,这道作文题是对考生人生价值观的引领。如果是认真思考后的写作,每一次抒写将都是一次内心梳理,每次梳理将都是自省后螺旋式的提升。这样的自省后的收获比他人的说教有效得多。“文如其人”在一定程度上讲是有道理的,一个内心坚硬的人恐怕难以写出柔软的文字,一个满口秽语的人也难以写出精美的华章。作文就是做人。从这个角度讲,“举手投足之间”将为人与为文很好地结合在了一起。   (湖北巴东一中;44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