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4.周武王在牧野战胜商纣王后,甫人商都,即“命召公释箕子之内,命毕公释百姓之内,表商容之间”。周武王此举意在A.解除百姓的苛税负担B.强化天子的共主地位C.确立贵族的世袭特权D.实现政权的顺利转移25.表2表2为不同史籍有关汉代部分名将来源的历史叙述。据此可知,汉代山西A.王侯势力得到有效抑制B.社会价值取向崇尚显赫地位C.环境因素孕育尚武传统D.区域经济文化水平日益提高26.有学者指出,“这个时代最杰出的思想家强调把哲学原则应用于日常生活和行为的重要性。这些新儒家,或者称他们为古典儒家学说的复兴者,相信修养个人道德是人类最崇高的目标。他们主张德性可以通过读书格物以及与高有智慧和道德高尚的人交往来获得。”该学者评述的“这个时代”A.儒法思想开始紧密结合B.佛教传人颠覆传统观念C.儒学体系理学渐趋形成D.经世致用思想影响广泛27.明万历年间,厂东是“物饶而人稀,田多而米贱”的地区;人清后粤省产米不足以敷民食而需仰赖于他省的情况,已日趋严重。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农家副业占据主导地位B.农产品商品化趋势的加强C.农业经济发展日益凋敝D.农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削减28.1874年,清延内部出现海防与塞防之争左宗棠等塞防论若强调安定西北的必要.并警觉到俄人在西北边陲(的野心;李鸿意等海防论者强调列强在东南沿海的威胁,井敏锐觉察到日本侵略的危险性。这场争辩反映了当时A.清朝国力有了显著提高B.洋务派内部出现了分裂C.中体西用思想遭到质疑D.国家安全面临严峻形势29.1898年,康有为上《应诏统筹全局折》,提出“大誓群臣以革旧维新,而采天F之舆论,取万国之良法",开制度局推行新政改革,但没有直接提开议院。这说明A.财政困难制约了各项改革措施B.新政改革并未借鉴外国经验C.维新派缺乏政治智慧急于参政D.维新派意识到变法阻力较大30.1930年8月,中共中央的一-份文件宣称:“武汉和南京人要求立即举行暴动.一--大农民群众起来反对军阀,坚决向武汉进攻”,"现时的形势无疑证明举行暴动必需的条件业已成熟:"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A.坚持贯彻武装暴动的方针B.结束了“左”倾错误的统治C.力图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D.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31.1978年底,四川省总结了试点企业的经验.制定了责、权、利相结合的14条扩权试点办法,允许企业在不需上级批准的情况下提拔中层干部;折旧基金留归企业部分由40%提高到60%.流动资金试行全额信贷。这反映出当时A.国企改革正在全面展开B.企业的经营自主权有所扩大C.市场经济改革卓有成效D.政企职责不分弊喘得釗解决32.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甲执政期间,鼓励公民积极参政,椎行了津贴制:但只有一部分公民有时间参加频繁召开的公民大会。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当时雅典A.公民白身条件存在差异B.贵族垄断国家政权C.民主运作丧失民众信任D.公民大会形同虚设33.工业革命早期英国兰开夏邵的煤矿里,八岁的孩子拿成人八分之一的T资,十-岁的孩子拿成人八分之二的工资,直到二十岁才能拿成年人的I资。这表明A.工业革命扩人贫富差距B.童工权益逐步得到了重视C.早期工厂制度存在缺陷D.童工劳动推动了社会进步34.图6为画作《下楼梯的裸女》,画家以抽象的线条和形状组合画面.造成了惊人的视觉效果。该作品代表的绘画流派A.强化了直观印象的作用B.再现了西方社会的精神危机C.突出了画面整体的和谐D.表达了社会生活的真实情感35.1959年,苏共通过的发展规刘规定:1959--1963年国营农场的农产品成本应降低2.1%.但实际上却提高了24%、严爪缺粮和缺饲料,导敛大量牲备被屏宰,结果使肉、油.蛋及其他产品严重缺乏。这说明当时苏联A.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根深蒂固B.公有制经济主导地位已被削弱C.经济改革重点尚木转向农业D.地方经济自主权并未得到扩大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明清时期上海是“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开埠两年后,英、法、美三国租界设立。19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取代广州地位,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19世纪下半期,中国最早的外资银行和本国银行率先在上海出现:上海与欧洲、美洲、澳洲及日本、东南亚的航线相继开辟,到20世纪初已形成了包括内河、长江、沿海和外洋的四大航路,出入上海的商船及其晚位,均占全国总数的20%以上。从19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规模最大的军械厂和造船厂江南制造总局,最早的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等先后设立。从鸦片战争到戊戍变法,中国共出版西书561种,在上海出版的有434种。戊戍维新期间,维新派在全国创办报刊40种,27种在上海。辛亥革命前夕,上海已跃居全国大城市之首,并由此奠定了上海在中国乃至在远东、世界的重要地位。——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材料二1990年4月我国从发展的长期战略着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