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0860284A(43)申请公布日2020.03.06(21)申请号201911187269.4C07C33/03(2006.01)(22)申请日2019.11.28C07C33/02(2006.01)C07C33/035(2006.01)(71)申请人浙江大学C07C33/025(2006.01)地址310058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C07C45/62(2006.01)路866号C07C49/743(2006.01)(72)发明人王勇陈宇卓罗乾毛善俊C07C33/20(2006.01)(74)专利代理机构杭州知闲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315代理人朱朦琪(51)Int.Cl.B01J23/44(2006.01)B01J23/42(2006.01)B01J35/10(2006.01)B01J35/02(2006.01)C07C29/17(2006.01)权利要求书2页说明书17页附图4页(54)发明名称一种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负载型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负载型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活性组分呈扁平状均匀负载于载体上,活性组分的尺寸为0.1~6nm,宽度与高度的比为2.0~3.0;活性组分选自过渡金属,载体选自金属氧化物。该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包括:1)制备含氧空缺位的载体;2)将含氧空缺位的载体分散于金属前驱体溶液中,搅拌至溶剂蒸干,得到催化剂前驱体;3)在还原性气氛下,对催化剂前驱体进行煅烧处理,得到负载型催化剂。本发明公开的负载型催化剂,即保留了小纳米颗粒具有更多的活性位点的优势,同时具有更低的边角位比例,在催化加氢反应中具有超高的转化率、选择性以及循环稳定性。CN110860284ACN110860284A权利要求书1/2页1.一种负载型催化剂,包括载体和活性组分,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呈扁平状均匀负载于所述载体上,所述活性组分的尺寸为0.1~6nm,宽度与高度的比为2.0~3.0;所述活性组分选自过渡金属;所述载体选自金属氧化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性组分选自Pd、Pt、Ru、Rh中的至少一种;所述载体选自Ti、Zr、Ce、Mo、W、V、Mg、Ca、Mn、Fe、Zn、Ga、Ge、Sn、Y、Nb、La、Re中至少一种金属的氧化物;以催化剂载体的质量计,所述活性组分的负载量为0.1~3%。3.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制备含氧空缺位的载体;2)将步骤1)制备的含氧空缺位的载体分散于金属前驱体水溶液中,搅拌至溶剂蒸干,得到催化剂前驱体;3)在还原性气氛下,对步骤2)制备的催化剂前驱体进行煅烧处理,得到所述负载型催化剂。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制备含氧空缺位的载体,具体为:在还原性气氛下,对载体进行一次煅烧处理,得到含氧空缺位的载体;所述一次煅烧的煅烧温度为150~700℃,升温速率为0.5~20℃/min,煅烧时间为2~72h。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金属前驱体水溶液的浓度为0.1~1mg/mL;所述金属前驱体选自可产生相应的金属阳离子的可溶性盐。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搅拌的温度为20~120℃。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煅烧的温度为120~500℃,升温速率为1~20℃/min,煅烧时间为2~72h。8.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的应用。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载型催化剂在催化加氢反应中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催化加氢反应为炔醇选择性加氢反应或不饱和醛酮选择性加氢反应;所述炔醇选择性加氢反应中,底物选自2-甲基-3-丁炔-2-醇、3,7-二甲基-1-辛炔-3-醇、3,7-二甲基-6-辛烯-1-炔-3-醇、3,7,11-三甲基-1-十二炔-3-醇、3,7,11-三甲基-6-十二烯-1-炔-3-醇、3,7,11-三甲基-6,10-十二烷二烯-1-炔-3-醇、3,7,11,15-三甲基-1-十六炔-3-醇、3-甲基-1-(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1-戊烯-4-炔-3-醇、3,6-二甲基-8-(2,6,6-三甲基-1-环己烯-1-基)-2,7-辛二烯-4-炔-1,6-二醇、1,4-丁炔二醇、乙炔、苯乙炔、4-(3-羟基-3-甲基-4-戊烯-1-炔-1-基)-3,5,5-三甲基-2-环己烯-1,2,4-三醇,3-己炔-1-醇,3-丁炔-1-醇中的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