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室出血30例临床观察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双侧脑室外引流联合尿激酶冲洗治疗脑室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施行双侧脑室外引流进行治疗研究组施行双侧脑室外引流与尿激酶冲洗联合进行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病死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关键词:脑室内出血;双侧;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临床疗效脑室出血是神经内外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病致残率和死亡率均比较高预后不良严重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安全[1]。为了分析双侧脑室外引流与尿激酶冲洗联合治疗方案在脑室出血患者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本次研究选取我科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60例采用该方案进行治疗现总结临床效果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室出血患者60例作为临床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明确诊断[2];②年龄未超过70岁;③Graeb评分≥5分;④患者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具有脑、心、肝、肾等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②具有脑血管畸形或脑动脉瘤的患者;③具有其他出血性疾病的患者。使用随机数字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研究组(n=30例)和对照组(n=30例)。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平均年龄(46.29±10.27)岁。研究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平均年龄(47.51±11.4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上对比具有可比性(P>0.05)。1.2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给予呋塞米、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给予硝酸甘油持续采用输液泵泵入以降血压同时注意啊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通畅性酌情给予呼吸机。在此基础上对照组施行双侧脑室外引流进行治疗具体包括:给予全身麻醉于前额发际线上方2.5cm矢状线旁约2.5cm位置进行穿刺沿双侧外耳道连线中点刺入进针5.0~6.0cm然后给予硅胶管(内径4.0mm)置入接上无菌引流瓶沿水平位对脑脊液进行引流待没有脑脊液从引流管流出后经硅胶管给予生理盐水注入且于对侧引出直至脑脊液澄清。引流3.0~5.0d后夹闭引流管进行观察若患者病情无变化即可拔管。研究组施行双侧侧脑室外引流与尿激酶冲洗联合进行治疗具体包括:手术前期的穿刺和生理盐水冲洗与对照组完全相同待脑脊液澄清后给予20万U尿激酶+20~30ml生理盐水注入引流管待对侧引流管流出液体后夹闭引流管1h开放后如果引流不通畅可酌情进行负压抽吸。术后1d给予5万U尿激酶+20~30ml生理盐水注入引流管夹闭引流管2h开放3h之后再次注入同等剂量的尿激酶溶液。之后的处理与对照组完全相同。术后恢复时给予患者高压氧治疗和抗炎治疗。1.3评价标准通过ADL分级标准对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①ADL1:日常生活正常;②ADL2:日常生活活动轻度受限;③ADL3:可凭借拐杖行走;④ADL4:卧床不起但有意识;⑤ADL5:植物人;⑥死亡。总有效率=ADL1+ADL2+ADL3。1.4统计学方法将本组数据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比较法对计数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用率(%)表示(P2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病死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3讨论脑室出血主要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等两种大部分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患者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昏迷、呼吸深大、瞳孔小晚期患者会产生呼吸循环障碍、脑疝、去脑强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症状[3]。脑室出血经患者保守治疗的病死率可达80%~100%严重威胁了患者的生命安全。相关报道显示在脑出血患者保守治疗病情稳定后及早施行侧脑室外引流术进行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4]。同时大量的临床经验表明与单侧脑室外引流相比双侧侧脑室外引流能够更好的对患者的脑脊液进行引流方便了脑室的冲洗从而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5]。尿激酶是一种纤溶酶原激活物其能够有效促进脑室内血栓的溶解联合侧脑室外引流术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的病死率。本次研究中我们对脑室出血患者采用双侧侧脑室外引流与尿激酶冲洗联合进行治疗并与单纯双侧脑室外引流患者进行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治疗的总有效率(76.67%)明显高于对照组(50.00%)病死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26.6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