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学前教育原理》真题练习试题B卷附解析 考试须知: 1、考试时间:150分钟,本卷满分为100分。 2、请首先按要求在试卷的指定位置填写您的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 3、请仔细阅读各种题目的回答要求,在密封线内答题,否则不予评分。 姓名:______ 考号:______ 一、单选题(共30小题,每题1分,共30分) 1、过去的环境创设中,从设计到布置再到评价都由教师完成,并且在环境布置的内容方面, 通常考虑的是老师擅长什么就布置什么,幼儿常常被当作被动的受体。这主要违背了幼儿园 物质环境创设的() A.挑战性原则 B.主体性原则 C.适合性原则 D.丰富性原则 2、托幼机构系统开展幼儿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家长教育能力和家庭教育素质的有效途径是 () A.开期末家长会 B.设家长开放日 C.举办家长学校 D.进行家庭访问 3、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的 方法,这属于教学活动的() A.直接指导的方法 B.间接指导的方法 C.支架教学 D.合作教学 4、幼儿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因素是() A.对幼儿教育事业的热爱 B.对工作所在幼儿园的热爱 C.对幼儿家长的尊重和热爱 D.对幼儿真诚的热爱 5、影响师幼关系的关键因素在于() A.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学习行为 B.师幼互动的形式和内容 C.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D.幼儿园统一的各项活动 6、托幼机构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主要由园长、所长或其他领导接待家长的来访,以了解 家长的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是() A.家长开放日 B.家长接待日 C.咨询接待日 D.家长会 7、幼儿园教学活动应当是幼儿教师() A.传授幼儿知识、技能和培养行为习惯的活动 B.管教幼儿、督促幼儿学习的活动 C.监视幼儿、按常规开展教学和学习的活动 D.支持、帮助幼儿与幼儿自主学习的统一活动 8、在幼儿集体或幼儿生活、活动共同体中,主要矛盾是() A.能力强与弱的矛盾 B.不同兴趣的矛盾 C.共性与个性的矛盾 D.男女幼儿之间的矛盾 9、清政府1904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立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名称为() A.育婴堂 B.蒙养院 C.保育院 D.幼稚园 10、对儿童发展的知识和幼儿教育原理的理解已经达到相当的水平,不仅能在实践中对理论 运用自如,而且有足够的动力支持他去探讨更深层次的问题,探索更好的教育方法,习惯于 自我反省、思考,也喜欢探索创造。这属于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阶段中的() A.适应阶段 B.顺应阶段 C.发展阶段 D.专业化阶段 11、幼儿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大抵可分为四个阶段() A.适应、顺应、发展、专业化 B.发展、顺应、适应、专业化 C.顺应、适应、发展、专业化 D.适应、发展、顺应、专业化 12、认为教师是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和榜样的理论是() A.成熟主义理论 B.精神分析理论 C.行为主义理论 D.建构主义理论 13、学前教育阶段更应重视的效益是() A.个人精神效益 B.社会精神效益 C.个人经济效益 D.社会经济效益 14、实现学前教育价值的条件是学前教育应符合社会的要求,同时必须() A.迎合幼儿家长的愿望 B.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C.满足特殊儿童的的需要 D.遵照传统儿童教育的习惯 15、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 A.园本教研 B.教师职业的专业化 C.教师专业发展学校 D.在职培训 16、“狼孩卡玛拉和阿玛拉姐妹”的故事说明()是儿童发展的因素。 A.教育 B.遗传 C.环境 D.主观能动性 17、唯一被皮亚杰承认的、“正统”的认知主义幼儿园课程模式是() A.海伊斯科普课程 B.凯米课程 C.多元智慧理论课程 D.行为主义课程 18、陈鹤琴先生认为,幼稚园课程的实施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在他的课程实施中主要采 用() A.小组教学法 B.游戏法 C.整个教学法 D.故事教学法 19、实践中,有的教师认为既然教育要尊重幼儿学习与发展的主体性,那么就应该让幼儿自 由的发展,不能进行任何干预,否则就限制了幼儿的自由。这主要违背了我国学前教育基本 理论中的() A.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 B.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C.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 D.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 20、社会本位的课程思想改革,最早比较系统化地反映在柏拉图的() A.《理想国》 B.《爱弥尔》 C.《教育论》 D.《明日之学校》 21、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