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生物炭负载硫化零价铁去除水体中Cr(Ⅵ)的机理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六价铬(Cr(VI))是一种有毒有害的代表性重金属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业废水、矿产开采、钢铁冶炼等过程中,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因此,对Cr(VI)的有效去除和治理是当下环境保护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正常情况下,水体中Cr(VI)是存在于不稳定的氧化状态中的,一旦与还原性物质接触就会发生还原反应,被还原为有毒性较小的三价铬(Cr(III)),从而被沉淀或吸附在固体表面上。在以往的研究中,硫化铁等零价铁材料被广泛探讨并应用于处理Cr(VI)废水,但硫化铁的应用效果鲜有统一的结果,这与硫化铁的表面亲合性和环境因素等相关。因此,如何在过程优化主观选择性中赋予硫化铁一定的稳定性、增加其对Cr(VI)的处理效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而生物炭的升温过程中参数的发生变化,其内部的多孔介质可提供吸附剂的载体,可以使载体接纳Cr(VI)的还原产物形成大量的吸附位置。此外,生物炭的碳基是有机物,也具有很好的催化作用,在低温下即可促进Cr(VI)的还原成Cr(III),实现对Cr(VI)某种程度的快速去除。因此,本研究将探究生物炭负载硫化零价铁去除水体中Cr(VI)的机理,为环境保护领域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基础。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2.1研究内容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验研究,本研究将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评估硫化铁与Cr(VI)反应性质及优化负载比例:分别将硫化铁和生物炭炭化而成的生物炭与Cr(VI)混合,在不同温度下考察其还原效果,并探究不同负载比例的吸附容量。 (2)对生物炭负载硫化铁的物化性质进行表征:通过多种测试手段对生物炭负载硫化铁的表面形貌、结构组分、孔径分布、吸附等性能进行表征,为后续基于硫化铁还原机理的反应过程解析提供科学依据。 (3)研究生物炭负载硫化铁对Cr(VI)去除的机理:对样品表面的还原硅酸盐、还原铁等吸附产物进行分析,并通过理论模拟和实验验证,探究生物炭负载硫化铁去除Cr(VI)的机理。 2.2研究方法 (1)制备生物炭和硫化铁样品:利用纯培养液中微生物的代谢,将微生物筛分、清洗、干燥后选择适当的炭化条件将其炭化制备生物炭。硫化铁的负载可以选择沉淀法、还原法和蒸发法等情况。 (2)分析样品的表面形貌、结构组分、孔径分布等性质:利用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进行表征。 (3)去除实验的设计:选择不同负载比例的生物炭和硫化铁,控制反应温度进行去除实验,并通过吸附等方式统计Cr(VI)的去除率等数据。 (4)反应产物的分析: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荧光光谱等手段,分析反应后产生的还原硅酸盐、还原铁等吸附产物的形貌和成分。 三、预期成果和创新点 3.1预期成果 (1)实验室中成功负载硫化铁于生物炭上,并合成生物炭负载硫化铁材料,掌握其中制备流程和良好的生产技术; (2)研究生物炭负载硫化铁对Cr(VI)的去除效果和机理,并分析优化硫化铁与生物炭的配比,可生产效率和水质处理成本而言,均具有较大优势; (3)表征生物炭负载硫化铁的表面形貌、结构组分、孔径分布等性质,研究其物化性质与去除效果的关系。 3.2创新点 (1)将传统的硫化铁与生物炭相结合,制备出生物炭负载硫化铁材料,提高硫化铁的吸附和还原性能,并从根本上提高了再生效率,同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方面也有较好的保障; (2)在探索生物炭作为载体的同时,通过表征不同负载比例的材料表面形貌、结构组分、孔径分布等性质,为后续基于硫化铁还原机理的反应过程解析提供科学依据; (3)深入研究生物炭负载硫化铁对Cr(VI)的去除机理,则为环境治理提供了一种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新技术手段。 四、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4.1存在问题 (1)如何实现生物炭的炭化、硫化铁的负载等关键制备过程中的合理控制,也就是如何制备质优量大的试样; (2)如何优化硫化铁和生物炭的负载比例,是样品的去除效果和成本开支方面的关键问题; (3)生物炭内部孔径分布、化学组成等物化特性对Cr(VI)的吸附和还原效果也具有极大的影响,需要通过表征奠定基础并深入研究。 4.2解决方案 (1)优化生物炭的炭化、硫化铁的负载等制备工艺,探究合理的制备条件和时间,以获得较优质量的硫化铁生物炭材料; (2)从材料的吸附效果和成本开支的角度入手,通过实验研究探究硫化铁和生物炭的最佳负载比例; (3)通过表征研究物化性质,为后续基于硫化铁还原机理的反应过程解析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生物炭内部孔径分布、化学组成等物化特性对Cr(VI)的吸附和还原效果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