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高中数学新课标必修④课时计划东升高中高一备课组授课时间:2006年月日(星期)第节总第课时 教学后记: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3.1.1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一) 教学要求: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导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教学难点: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推导及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向量的知识:数量积; 二、讲授新课: 1.新课导入:①情景导入:我们在初中时就知道,,由此我们能否得到大家可以猜想,是不是等于呢? 根据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可知猜想是错误的!下面一起探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 在第一章三角函数的学习当中我们知道,在设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为,等于角与单位圆交点的横坐标,也可以用角的余弦线来表示,大家思考:怎样构造角和角?(注意:要与它们的正弦线、余弦线联系起来.) 思考:我们在第二章学习用向量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几何问题,两角差余弦公式我们能否用向量的知识来证明? 提示:1、结合图形,明确应该选择哪几个向量,它们是怎样表示的? 2、怎样利用向量的数量积的概念的计算公式得到探索结果? 2.教学: 记忆:右端为的同名三角函数积的和左端为两角差的余弦 例1、利用余弦公式计算的值 点评:把一个具体角构造成两个角的和、差形式,有很多种构造方法,要学会灵活运用. 例2、已知,是第三象限角,求的值. 点评: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 3.小结:学习两角差的余弦公式,首先要认识公式结构的特征,了解推导过程,熟知由此衍变的两角和的余弦公式.在解题过程中注意角、的象限,也就是符号问题,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已知 2. 3. 作业:课本第2、3、4题 第二课时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 教学要求:理解以两角差的余弦公式为基础,推导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方法,体会三角恒等变换特点的过程,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 教学重点:两角和、差正弦和正切公式的推导过程及运用 教学难点: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的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讨论当为时呢?再利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得出 二、讲授新课: 1.新课教学: 思考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是怎样的呢?提示:在第一章我们用诱导公式五(或六)可以实现正弦、余弦的互化,这对我们解决今天的问题有帮助吗?让学生动手完成两角和与差的正弦、正切公式..让学生观察认识两角和与差正弦公式的特征,并思考两角和与差正切公式.(学生动手) . 通过什么途径可以把上面的式子化成只含有、的形式呢? 以上我们得到两角和的正切公式,我们能否推导出两角差的正切公式呢? 2.例题教学: 例1、已知是第四象限角,求的值. 例2、利用和(差)角公式计算下列各式的值:(1);(2);(3) 分析:解此类题首先要学会观察,看题目当中所给的式子与我们所学的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中哪个相象.3.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两角和与差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练习: 1.化简2.已知求的值.() 3.已知,求的值. 第三课时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教学要求: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了解它们的内在联系,并能运用上述公式进行简单的恒等变换.教学重点: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教学难点:二倍角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大家首先回顾一下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 . 思考:当=这些公式会变成怎么样呢? 二、讲授新课: 1.新课教学: ; ; 思考:把上述关于的式子能否化为只含有或形式的式子吗?;. 2.例题教学: 例1、已知求的值. 例2、已知求的值. 解:,由此得 解得或 例3.①化简;②求的值 3.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二倍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我们要熟记公式,在解题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规律,学会灵活运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求证2.变式:化简 3.求证4.化简: 作业:课本150页11题,14题,15题 第四课时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正切(综合练习) 教学要求:以两角和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理解推导过程,掌握其应用教学重点:公式的理解及熟练运用、灵活运用教学难点:公式的理解及其灵活运用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首先回顾两角和的正弦、余弦和正切公式, ;; .;;; 二、讲授新课: 1.教学: ⑴例题: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求的值; 变式:求的值.说明:虽然是方程的两个根,但我们并不需要求出 ⑵求值: (1);(2) ⑶求角度: 如图,在△ABC中,AD⊥BC,垂足为D,且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