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 1.你今年几岁了(二)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了等式、等式的基本性质、方程、方程的解等知识,对方程已有初步认识. 学生的操作基础: 学生在小学学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已经经历了简单方程的简答、简单数量关系的分析,具有一定的解方程的能力.这时解方程的操作依据为加减法、乘除法互为逆运算的简单算理. 二、学习任务分析 本课通过天平的实验形式,形象直观地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并尝试着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它来解方程.难点是寻找等量关系列一元一次方程,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等式进行变形. 三、教学目标 1。借助直观对象理解等式性质; 2。掌握利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技能; 3。进一步体会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含义和基本过程。 四、教学过程设计 环节一:课前准备(学生预习) 内容:阅读本节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 目的:1.让学生初步体会小学等式的基本性质的内容与中学等式的基本性质有何差异? 2.小学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的依据与中学方程求解过程依据有何差异? 3.能看懂书上呈现内容的主要环节. 实际效果: 学生基本上从字面意思读懂了课本呈现的内容,没看出设置目的中的第二项.即:小学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的依据与中学方程求解过程依据有何差异?. 学生观察得知,要想消掉方程两边多余的项,在方程两边同时加上这一项的相反数,要使得方程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都乘以未知数的系数的倒数,或除以未知数的系数. 环节二:情境引入(实践操作,演示天平称量过程) 内容:在老师的协助下,让学生实际操作用天平称量物体. 目的:培养学生从实际操作中获取信息,并通过亲身感受、体验归纳总结、并抽象数学感念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有据的数学思维品质及科学的学术精神. 实际效果: 1、实际操作归纳出了等式的基本性质一、二. 2、通过引导并类比,分析出初中所学等式的基本性质一,有别于小学所学内容.“等式两边可同时加上同一个整式”. 3、归纳出了数学表达式: 如果a=b,(a、b为代数式), 则(1)a+c=b+c其中c为代数式; (2)ac=bc其中c为任意有理数; (3)其中c≠0. 学生很细心,分析、认识问题比较全面,在回答问题的同时不仅强调(1)式中的c为代数式,且说明c可正可负;还说明(3)式中的c≠0必不可少. 环节三:等式基本性质的进一步理解 内容: ⑴选编几个用等式性质进行的变形练习题,分析正确与错误之处。 ⑵课本例1、例2 目的: ⑴在实际变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等式基本性质的真正含义; ⑵再以对简单方程的求解过程,干支方程这个特殊的等式的变形依据,在这些经历等式变形的过程中,类比、分析出语系目的中的第二项.从而增强学生理性思维数学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思维习惯. 实际效果: 学生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对选编的六个题目的解释有不合适的,此过程说明了学生对等式性质中的限制性条件理解不深刻.如“同时乘以或除以同一个非零数”运用不够好. 课本例1,用等式性质解一元一次方程 (1)X+2=5;(2)3=X-5. 学生习惯于用逆运算的算理求出这两个方程的解,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读书能看懂,但有点思维不习惯, 课本例2,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1)-3X=15;(2). 学生在感受了例1的思考过程后,能比较顺利地完成本例的解答. 讲授以上两例时,创设了一种师生交流互动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用第二种方法——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方程的过程,此过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并给予恰倒好处的点拨.教师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对等式基本性质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如:解方程(2). 同学甲: 解: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得: . 整理得. 方程两边都乘以-3,得 n=-36. 同学乙: 解: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得: . 整理得. 方程两边都除以,得 n=-36. 以上两种思考方式教师给予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本节课为解方程的第一课时,只要能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将原来的方程变形成X=a(a为常数)的形式即可. 同学丙:这样求得的方程中未知数的值一定是原方程的解吗? 同学丁: (1)整个解的过程利用了等式的两条基本性质和合并同类项的法则,理论根据可靠. (2)根据方程解的概念:“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经检验就可知求解过程有无失误. 检验解的过程,学生出现了循环论证的不合理方式. 如:例1(1)X+2=5的解为X=3 学生检验过程: 代X=3入原方程 3+2=5. 所以X=3为原方程的解. 正确方法: 代X=3入原方程 左边=X+2=3+2=5,右边=5, 因为左=右. 所以X=3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