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无意识教育 浅谈无意识教育大部分人都要经历叛逆期这一特殊阶段,十三四岁的初中阶段正是人生叛逆期的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成人的监护。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沟通与引导,再加上易受同辈群体、大众传媒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思想道德问题。但是由于其逆反心理的作用,正面的说教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针对初中生叛逆期这一特殊阶段,我们要根据其心理特点采取特定的教育方法。无意识教育能够符合初中生叛逆期的思想道德心理发展特点,在初中生叛逆期思想道德教育中具有巨大的优势。一、无意识教育的内涵及特点无意识教育最初是根据奥地利着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提出来的,又被称为“隐性教育”,是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不为受教育者自身所意识到的教育方式。“具体说,这种教育方式是指教育者按照预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案,借助于无意识心理学的理论,自觉地在受教育者周围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引导受教育者去感受和体味,使他们在轻松愉快、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情景中学习知识、发展智慧、开拓思维、产生顿悟,进而得到心灵的感化、情操的陶冶和哲理的启迪,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认识功能”“无意识是主体对客体一种不知不觉的内心体验的功能”,无意识这一特殊现象决定了无意识教育具有不同于有意识教育的显着特点,这种教育方式相对于有意识教育而言,具有潜隐性、渗透性、平等性、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方式上的多样性等特点。二、无意识教育在初中生叛逆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优势1、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能够有效消除受教育者的逆反心理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往往会对正面的说教产生极其强烈的逆反心理,在这种逆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不仅不会听从教育者的说教,反而会与其背道而驰。而无意识教育的潜隐性则顺应了他们的这种逆反心理,它能有效地淡化思想道德教育的说教、灌输痕迹,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与有意识教育不同,无意识教育不是开门见山的直述道理,不是直率地说教,不是把道理、观点、要求等裸地告诉受教育者,而是把教育意向、目的渗透到或潜藏到与之相关的活动或环境之中。寓教于不知不觉中,论道而不说教,使富有教育意义的哲理通过对有益活动的回味体现出来。”通过这种潜隐的无意识的教育达到一种“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2、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能够有效覆盖思想道德教育的全过程无意识教育具有渗透性,它的这种渗透性决定了它可以渗透到思想道德教育全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方面和任何一个阶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对教育对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形成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思想道德教育尤为重要,教育者要积极利用其逆反心理中的有利因素,克服其不利影响,从其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加强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无意识教育的渗透性可以贯穿于其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知、情、信、意、行的全过程,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3、无意识教育的平等性能够有效激发受教育者的参与意识叛逆期的初中生正处于心理上的一个“过渡期”,他们的自我意识、独立意识和平等意识都日益增强,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简单地服从成人的权威,有些条件下甚至会反抗权威,他们不希望成人一直把自己当做孩子来看待,在他们的意识里他们已经是“成人”了,正是由于他们感到外界忽视了自己的独立存在,于是产生了叛逆心理,从而他们就会采取各种方法、手段来确立“自我”与外界的平等地位。无意识教育恰恰满足了他们的这一心理需求,在无意识教育中,他们“看不到居高临下的有形灌输,感觉不到‘我讲你听,我想你通’的权威训导,人人都是教育者,人人也都是被教育者,大家既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又可以自由地接受别人的观点,每个学生都在无意识之间受到了教育,每个学生都在无意识之间教育了别人。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地位平等,没有贵贱高低之分。”无意识教育的平等性在极大程度上满足了受教育者希望平等的心理需求,进而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促进思想道德教育的顺利开展。4、无意识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能够随时随地地发挥教育作用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往往思想不容易集中,课堂上不愿听讲,在学校不愿参加集体活动,在家也不愿多与父母沟通交流。这就决定了如果一味地对他们进行直接的有意识教育不但不能取得理想效果,反而会使其更加叛逆。在这种情况下,无意识教育则能发挥较好的教育作用。无意识教育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这种灵活性决定了它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发挥教育作用,从教室走向操场,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校走向生活,随时随地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这种时间和空间上的灵活性决定了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对象的心理特点适时地对其进行教育,何时何地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教育者可以视具体情况而定,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