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分布式卫星SAR干涉定标方法研究的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 SAR干涉测量技术是一种利用两幅SAR图像之间的相位差进行地面高程测量的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地震、地质灾害、城市地面沉降等领域。 随着卫星技术的不断发展,分布式卫星SAR系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由多颗卫星组成,可以实现更高的覆盖率和更高的重访周期。然而,在使用分布式卫星SAR系统进行干涉测量时,由于卫星之间的相对位置会不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数据进行定标,才能得到准确的干涉位移测量结果。目前,常用的卫星SAR干涉定标方法大多适用于单星或同步卫星系统。针对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尚需要研究相应的干涉定标方法。 二、研究内容 本课题主要研究分布式卫星SAR干涉定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分析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构型和工作原理,分析分布式卫星SAR系统干涉测量的误差来源。 2.分析和比较常用的单星SAR干涉定标方法,分析其在分布式卫星SAR系统上的适用性。 3.提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干涉定标方法,探讨其原理和步骤。 4.基于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比较分析不同定标方法的效果和精度。 5.提出可视化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估。 三、研究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为分布式卫星SAR干涉测量提供一种适用的干涉定标方法,提高干涉位移测量的精度和可靠性。 2.推动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发展和应用,满足对高精度地震、地质灾害等领域的需求。 3.为SAR干涉测量技术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四、预期成果 完成本课题后,预期取得以下成果: 1.分析分布式卫星SAR干涉测量的误差来源,总结常用的单星SAR干涉定标方法。 2.提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干涉定标方法,探讨其原理和实现步骤,并进行试验验证。 3.比较分析不同定标方法的效果和精度,提出可视化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估。 4.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将通过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的方式向同行和社会公众进行展示和推广。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用如下研究方法: 1.阅读相关文献,了解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构型、误差来源和SAR干涉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 2.分析和比较常用的单星SAR干涉定标方法,探讨其适用性和局限性。 3.提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干涉定标方法,包括原理和实现步骤,并进行试验验证。 4.基于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比较分析不同定标方法的效果和精度。 5.提出可视化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估。 六、进度安排 本课题计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进行: 1.前期调研和文献阅读(1个月) 2.分析和比较常用的单星SAR干涉定标方法(1个月) 3.提出一种适用于分布式卫星SAR系统的干涉定标方法(2个月) 4.基于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进行试验验证(3个月) 5.提出可视化处理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展示和评估(1个月) 7、参考文献 [1]QianziZ,JianS,WeiW,etal.EnhancementofInSARperformancebymultipledistributedsmallsatellites[J].RemoteSensing,2017,9(8):793. [2]XueL,LiuX,ZhangD,etal.StudyonCalibrationofDifferentialInSARBasedonDistributedSmallSatellites[M].Springer,Cham,2021:35-44. [3]LiY,LiJ,LiangX,etal.MultibaselineInSARwithDistributedSmallSatellitesforHigh-resolutionTopographicMapping[J].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2021,:1-13. [4]BamlerR,EinederM.Accuracyofdifferentialinterferometry:Theoryandexperiment[J].JournalofAppliedRemoteSensing,1999,61(2):168-182. [5]PfaffingerL,EinederM.Three-passdifferentialinterferometryphaseunwrappingbasedonaminimum-costflowalgorithm[J].IEEETransactionsonGeoscienceandRemoteSensing,2008,46(11):3560-3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