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CN112011280A(43)申请公布日2020.12.01(21)申请号202010895414.0(22)申请日2020.08.31(71)申请人辛格顿(常州)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地址213200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盐港中路211号(72)发明人唐春峰王中飞(74)专利代理机构苏州言思嘉信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385代理人邵永永(51)Int.Cl.C09J7/26(2018.01)C09J7/50(2018.01)B32B37/12(2006.01)B32B38/10(2006.01)权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3页(54)发明名称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包括以下步骤,取一定尺寸的防水阻燃泡棉预贴膜处理;对贴膜后的防水阻燃泡棉进行底涂剂的涂覆;对涂覆好底涂剂的防水阻燃泡棉底涂面进行亚克力胶带贴合;根据使用要求,对防水阻燃泡棉的另一面进行亚克力胶带贴合;剥离预贴膜,对防水阻燃泡棉进行收卷;双面背胶的防水阻燃泡棉,对防水阻燃泡棉的空白侧进行底涂处理;挑选出需要使用的出货规格的离型材料,对底涂后的空白侧进行亚克力胶带贴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此工艺,增强了防水阻燃泡棉对材料的贴合性,防水阻燃泡棉与保护膜之间的粘结力,增加保护膜对防水阻燃泡棉的支持,杜绝溶剂引起的扭曲形变,保证贴合双面胶的平整性。CN112011280ACN112011280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取一定尺寸的防水阻燃泡棉进行预贴膜处理;步骤二:对贴膜后的防水阻燃泡棉进行底涂剂的涂覆;步骤三:对涂覆好底涂剂的防水阻燃泡棉底涂面进行亚克力胶带贴合;步骤四:根据使用要求,对防水阻燃泡棉的另一面进行亚克力胶带贴合;步骤五:剥离预贴膜,对防水阻燃泡棉进行收卷;步骤六:需要双面背胶的防水阻燃泡棉,对防水阻燃泡棉的空白侧进行底涂处理;步骤七:挑选出需要使用的出货规格的离型材料,对底涂后的空白侧进行亚克力胶带贴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一中,选择厚度75um-250um的PET保护膜对防水阻燃泡棉进行预贴膜处理,此过程中,胶的类型选择硅胶基压敏胶、丙烯酸基压敏胶、聚氨酯基压敏胶、橡胶基压敏胶,胶的类型具备亚敏性质,可反复利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硅胶基压敏胶剥离力范围50-500g/25mm,所述丙烯酸基压敏胶剥离力范围500-3000g/2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中,底涂剂的涂覆工艺采用卷对卷涂布,此方式保证预贴膜的膜材不会变形,此过程还需要设置合适的温度,对溶剂做挥发处理。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三中,防水阻燃泡棉底涂面的亚克力胶带离型材料选用出货规格的离型材料,此离型材料为75-250um的PET离型材料,此离型材料的离型力的范围在10—100g/25mm。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四中,防水阻燃泡棉另一面的亚克力胶带离型材料选用100-150um的离型材料,加强支撑。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六中,对空白侧进行底涂处理,采用卷对卷涂布,此方式保证预贴膜的膜材不会变形,此过程还需要设置合适的温度,对溶剂做挥发处理。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七中的离型材料带有离型剂,所述离型剂类型为硅油离型剂或非硅离型剂或氟素离型剂,此离型材料可为PET或牛皮纸或特氟龙。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水阻燃泡棉为闭孔泡棉,材质可为EVA,硅橡胶,EPDM,氟橡胶。2CN112011280A说明书1/3页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防水阻燃泡棉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防水阻燃泡棉的制作及贴合工艺。背景技术[0002]在中国“倡导低碳生活”不止是口号,我们更需要的是落实。从民众的角度来看,节能减排最为直接的方式就是提倡低碳生活模式。低碳生活与节能减排在本质上并没有显著的区别,甚至可以说低碳生活是我们倡导节能减排思想在生活中的实践基础。我认为在汽车行业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动汽车的发展及推广是对于节能减排最为直接的支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世界汽车产业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过程,新能源汽车的诞生和兴起更契合了集约型社会的需求。[0003]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