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12)发明专利申请(10)申请公布号(10)申请公布号CNCN103540739103540739A(43)申请公布日2014.01.29(21)申请号201310530030.9(22)申请日2013.10.31(71)申请人刘华山地址225300江苏省泰州市海陵区税务桥东街9号8幢202室(72)发明人刘华山(51)Int.Cl.C21D9/70(2006.01)权权利要求书1页利要求书1页说明书2页说明书2页附图1页附图1页(54)发明名称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57)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水梁两侧的一号夹臂和二号夹臂,水梁的上方设有用于同时调节两夹臂的调节装置。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使用时,先将固定块焊接,然后拉开一号夹臂和二号夹臂,卡主水梁,这样在使用时可以适合各种型号的水梁,而且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这样设计新颖,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案,利有推广使用。CN103540739ACN1035479ACN103540739A权利要求书1/1页1.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其特征是,包括设置在水梁(1)两侧的一号夹臂(2)和二号夹臂(3),水梁(1)的上方设有用于同时调节两夹臂的调节装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块(4),固定块(4)的两端设有与夹臂活动连接的转动轴(5),固定块(4)的下方对称设有用于与一号夹臂(2)和二号夹臂(3)连接的一号弹簧(6)和二号弹簧(7)。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其特征是,所述一号弹簧(6)连接在一号夹臂(2)的中部,二号弹簧(7)连接在二号夹臂(3)的中部。2CN103540739A说明书1/2页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技术领域[0001]本发明涉及冶金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背景技术[0002]现有的轧钢加热炉为承载坯料,多在水梁上使用高牌号的钻合金垫块和高牌号的不锈钢垫块,固定这些垫块一般采用低牌号的不锈钢压块与水梁焊接的方法。而现有的加热炉水梁垫块用压块,它由上块和下块组成,下块的贴梁面为圆弧面,下块的两侧边有焊接坡口,这种结构的压块是焊接在水梁上的,这样维修不方便,而且在焊接的过程中易损坏水梁。发明内容[0003]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能够解决传统的加热炉水梁垫块用压块维修不方便,易损坏水梁的问题。[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水梁两侧的一号夹臂和二号夹臂,水梁的上方设有用于同时调节两夹臂的调节装置。[0005]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块,固定块的两端设有与夹臂活动连接的转动轴,固定块的下方对称设有用于与一号夹臂和二号夹臂连接的一号弹簧和二号弹簧。[0006]在本发明一个较佳实施例中,所述一号弹簧连接在一号夹臂的中部,二号弹簧连接在二号夹臂的中部。[000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使用时,先将固定块焊接,然后拉开一号夹臂和二号夹臂,卡主水梁,这样在使用时可以适合各种型号的水梁,而且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这样设计新颖,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案,利有推广使用。附图说明[0008]图1是本发明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09]为了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发明。[0010]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加热炉水梁固定装置,包括设置在水梁1两侧的一号夹臂2和二号夹臂3,水梁1的上方设有用于同时调节两夹臂的调节装置。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块4,固定块4的两端设有与夹臂活动连接的转动轴5,固定块4的下方对称设有用于与一号夹臂2和二号夹臂3连接的一号弹簧6和二号弹簧7。一号弹簧6连接在一号夹臂2的中部,二号弹簧7连接在二号夹臂3的中部。3CN103540739A说明书2/2页[0011]本发明结构简单,设计巧妙,在使用时,先将固定块焊接,然后拉开一号夹臂和二号夹臂,卡主水梁,这样在使用时可以适合各种型号的水梁,而且结构简单,适用范围广,这样设计新颖,是一种创新的设计方案,利有推广使用。[001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4CN103540739A说明书附图1/1页图15